[拼音] xuē zú shì lǚ
[释义] 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适:适应;履:鞋。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拼音] wāi wāi niǔ niǔ
[释义] 歪斜不正
[出处]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扛了一篓子果子,就压得歪歪扭扭叫叫喊喊的,还要称雄呢!”
[拼音] mēng tóu zhuàn xiàng
[释义] 蒙:迷糊;昏迷;转向:迷失方向。形容头脑昏迷;不清晰。
[出处] 老舍《神拳》第一幕第二场:“刚一动手的时候,我有点蒙头转向的。”
[拼音] xián qíng yì zhì
[释义] 逸:安闲;致:兴致。指毫无事物所累;轻松超逸的情趣。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老爷这趟出来,更是闲情逸致,正要问问沿途的景物。”
[拼音] rén dìng shèng tiān
[释义] 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出处] 宋 刘过《龙川集 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拼音] dà huò bù jiě
[释义] 惑:疑惑迷乱;解:理解。①原指最糊涂的人迷惑一辈子。后指对某事或情况怀疑;想不通;不可理解。
[出处] 庄周《庄子 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拼音] ruì bù kě dāng
[释义]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侯元领了千余人直突其阵,锐不可当。”
[拼音] chā qiáng rén yì
[释义] 差:稍微地;强:振奋。原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形容某人某事还不错;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拼音] wàng fēng ér táo
[释义]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风:风声;气势。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曹操以百万之众,闻吾之名,望风而逃,今汝何人,敢不投降!”
[拼音] rú jī sì kě
[释义] 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陈思王值传》:“迟奉圣颜,如饥似渴。”
[拼音] xié mén wāi dào
[释义] 指不正当的门路;手段或不正经的事情。
[出处] 《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拼音] xiǎo xīn jǐn shèn
[释义] 说话办事细心慎重;不敢马虎大意。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拼音] fēi yáng bá hù
[释义] 飞扬:放纵;跋扈:蛮横;霸道。原指骄横放肆;不受约束。现形容气焰嚣张;目中无人。
[出处] 《北史 齐纪上 高祖神武帝》:“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
[拼音] rén wēi yán qīng
[释义] 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孟尝传》:“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拼音] míng zhèng yán shùn
[释义] 名正:名义或名分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拼音] hú jiǎ hǔ wēi
[释义] 假:假借;凭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拼音] qiǎo lì míng mù
[释义] 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
[出处] 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拼音] rú niǎo shòu sàn
[释义] 像一群飞鸟走兽一样逃散。形容溃败逃散。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李陵传》:“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拼音] wú suǒ bù zhì
[释义] 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拼音] gōng shì gōng bàn
[释义] 公家事按公家规定来办;不徇私情;不讲情面。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2回:“卑职也知道罪无可逭,所以带印在此,情愿纳还此职,只求大帅把这件事公事公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