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晦送客》

雍裕之 [唐]
野酌乱无巡,送君兼送春。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
《春晦送客》解析

古人把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日。这一天,人们到野外游玩、宴饮,临水祓除不祥,故写晦日宴游的诗很多。这首诗题为《三月晦日送客》,说明诗的主旨不在宴游,而在送客,是把送别规定在晦日这一特定时间里,所以全诗始终把送别和送春联系起来写。

首句写野酌的情景。饮宴,有所谓“酒过三巡”的说法。“乱无巡”表明这次饮宴与一般饮宴不同,你一杯,我一杯,主客都很随和,现在已到了酒酣耳热、杯盘狼藉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二句便点明,是因为“送君兼送春”。知已朋友,相聚多时,一旦别离,自是依依难舍,怎能不频频举杯、殷勤相劝?何况今天恰恰是暮春的最后一天,又是送春的日子呢!只一“兼”字,便把惜别、伤春自然地粘合在一起,从而表现出双重怅惘之情。这里送君是主体,送春是陪衬。但因为是在送春的时候来送君,伤春之意都融合到送别之情里面去了,这就大大加强了送君的离情别绪。古典诗词中也不乏以春末景物来渲染离情的佳篇。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扬子江头扬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等等,至于宋人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就更加缠绵了。崔橹在这里没有具体描写落花、柳絮之类,而是将送别、送春直接联系在一起,看起来很显露,实际上容易引起读者联想、揣摩和玩味,从而把惋惜、怅惘之情表现得浓烈而深挚。

接下去,作者匠心独运,把依依难舍之情,幻化成美好的希望,希望和春天一同离去的友人,也能和明年的春光一道归来。“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这里没有直接写送别场景,而一幅执手相送、频频叮咛的画面,清晰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其友情之真挚,读者自能领会。再仔细体味,这话中还有话。春天是美好的,朋友们应该欢聚,所以希望友人明年春日再来,但现在不正是春天么?为什么却要别离呢?惋惜中又含有挽留之意,这又为“送君兼送春”作了补笔,增强了感情的浓度,这真是只有高手才能得之,好!就此诗的结构而言,三、四句与一、二句之间的跳跃,由送春想到迎春,由别离想到重聚,亦能切合情景,脉络分明。清人徐增说:“作诗用意用字,须要一时兴会凑泊得好,此作虽浅,然却有致。”(《而庵说唐诗》)说此诗浅露,未必妥当,但指出其“有致”,信是如此。

(徐定祥)

雍裕之简介
雍裕之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有诗名。工乐府,极有情致。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裕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雍裕之诗集
  • 农家望晴 - 雍裕之 - [唐]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 柳絮 - 雍裕之 - [唐]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 江边柳 - 雍裕之 - [唐]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 芦花 - 雍裕之 - [唐]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 四色 - 雍裕之 - [唐]

    壶中冰始结,盘上露初圆。何意瑶池雪,欲夺鹤毛鲜。道士牛已至,仙家鸟亦来。骨为神不朽,眼向故人开。劳鲂莲渚内,汗马火旂间。平生血诚尽,不独左轮殷。已见池尽墨,谁言突不黔。漆身恩未报,貂裘弊岂嫌。
  • 听弹沈湘 - 雍裕之 - [唐]

    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
  • 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 - 雍裕之 - [唐]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 江上闻猿 - 雍裕之 - [唐]

    枫岸月斜明,猿啼旅梦惊。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 剪彩花 - 雍裕之 - [唐]

    敢竞桃李色,自呈刀尺功。蝶犹迷剪翠,人岂辨裁红。
  • 四气 - 雍裕之 - [唐]

    春禽犹竞啭,夏木忽交阴。稍觉秋山远,俄惊冬霰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