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

雍裕之 [唐]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柳絮》解析

翻开《全唐诗》,咏杨花、柳絮的篇章甚多,这首《柳絮》却与众不同:它既没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态,也没有借柳絮抒写惜别伤春之情,而是以凝炼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简洁鲜明,富有风趣。

柳絮“似花还似非花”,极为纤细、轻灵,无风时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风,那怕是和煦的微风,也会漫天飞舞起来。它的这种性状是很难描述的。薛陶说:“二月杨花轻复微”,并没说清是怎么个轻法。雍裕之从风和柳絮的关系上落笔,并对比了柳絮在“无风”和“有风”时两种不同的状态,只十个字,就将柳絮的特征给具体地描绘出来了,这不能不说是状物的高手。

诗的第三句写柳絮的颜色。柳絮不仅其轻飞乱舞之状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东晋谢道韫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可见要描绘柳絮的颜色,还是以白雪为喻最为恰切。但如果仅指出其“偏似雪”,那就是重复前人早就用过的比喻,显得淡而无味,所以诗人紧接着补上第四句:“莫近鬓毛生”。这一笔补得出人意表,十分俏皮。自来人们多以霜雪喻白发,这里因为柳絮似雪,遂径以柳絮隐喻白发,这已不落窠臼;不仅如此,诗人又从咏物进而表现人的情思:人们总是希望青春永驻,华发迟生,而柳絮似雪,雪又象白发,所以尽管柳絮似乎轻盈可爱,谁也不希望它飞到自己的头上来。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又一格吧。

这首诗通篇无一字提及柳絮,但读完全诗,那又轻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们眼前飞舞,它是那样具体,那样鲜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诗二十个字,如同一个精心编制的谜语。由于准确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谜底叫人一猜就着。于此可见诗人体察事物之细,艺术提炼功夫之深。

(徐定祥)

雍裕之简介
雍裕之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有诗名。工乐府,极有情致。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裕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雍裕之诗集
  • 农家望晴 - 雍裕之 - [唐]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 江边柳 - 雍裕之 - [唐]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 芦花 - 雍裕之 - [唐]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 四色 - 雍裕之 - [唐]

    壶中冰始结,盘上露初圆。何意瑶池雪,欲夺鹤毛鲜。道士牛已至,仙家鸟亦来。骨为神不朽,眼向故人开。劳鲂莲渚内,汗马火旂间。平生血诚尽,不独左轮殷。已见池尽墨,谁言突不黔。漆身恩未报,貂裘弊岂嫌。
  • 春晦送客 - 雍裕之 - [唐]

    野酌乱无巡,送君兼送春。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
  • 听弹沈湘 - 雍裕之 - [唐]

    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
  • 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 - 雍裕之 - [唐]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 江上闻猿 - 雍裕之 - [唐]

    枫岸月斜明,猿啼旅梦惊。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 剪彩花 - 雍裕之 - [唐]

    敢竞桃李色,自呈刀尺功。蝶犹迷剪翠,人岂辨裁红。
  • 四气 - 雍裕之 - [唐]

    春禽犹竞啭,夏木忽交阴。稍觉秋山远,俄惊冬霰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