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ān jiào jiǔ liú
[释义] 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出处]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第六卷:“(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拼音] bù kě shèng shǔ
[释义] 胜:尽。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极多。也作“不可胜计”。
[出处] 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中》:“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拼音] mù qì chén chén
[释义] 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
[出处]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久已有志于改革的王安石,受命执政,生气勃勃,但朝廷却是暮气沉沉。”
[拼音] shā rén yuè huò
[释义] 杀害人命;抢夺财物。指匪盗行径。
[出处] 《尚书 康诰》:“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拼音] shí guò jìng qiān
[释义] 迁:变化。时间一过去;境况就会发生变化。
[出处] 清 颐琐《黄绣球》:“如此歇了好几日,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
[拼音] bù liǎo liǎo zhī
[释义] 了:完结;了结;不了:不结束;不过问。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它。指对没办完的或需解决的问题、事情不过问;拖延敷衍过去就算完事。
[出处] 宋 叶少蕴《避暑录语》上卷:“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是戏谈。”
[拼音] shǎng fá fēn míng
[释义]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界限清楚;毫不含糊。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张敞传》:“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辄取,时时越法纵舍,有足大者。”
[拼音] jiǎ rén jiǎ yì
[释义] 假:虚假;仁:仁爱;义:道义。指假装的仁义道德。
[出处] 宋 朱熹《朱子全书 历代一 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拼音] bù luò kē jiù
[释义] 窠臼:旧框框;老套子;现成格式。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也作“不落俗套”。
[出处] 明 胡应麟《诗薮》:“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拼音] bù máo zhī dì
[释义] 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出处] 《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拼音] mò xū yǒu
[释义] 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出处] 《宋史 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拼音] sēng duō zhōu shǎo
[释义] 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出处] 王朔《浮出海面》:“国家有困难,僧多粥少,为国分忧嘛。”
[拼音] mǎ mǎ hǔ hǔ
[释义] 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出处] 茅盾《子夜》十二:“单办那八个厂,四十多万也就马马虎虎混得过。”
[拼音] bù piān bù yǐ
[释义] 偏、倚:不正;歪。原指儒家的中庸之道。现指不偏袒任何一方。
[出处] 宋 朱熹《中庸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拼音] bù píng zé míng
[释义]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
[出处] 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拼音] míng luò sūn shān
[释义] 名字排在孙山后面。指考试未被录取;榜上无名。
[出处] 宋 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拼音] shān fēng diǎn huǒ
[释义] 比喻煽动别人闹事。
[出处] 沙汀《青棡坡》:“倒不是怕有人煽风点火。”
[拼音] bù shī shí jī
[释义] 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
[出处] 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这时离国共分裂还有两个月,如果……努力去做,还不失时机。”
[拼音] bù sù zhī kè
[释义] 速:邀请。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出处] 《周易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孔颖达疏:“速,召也。不须召唤之客有三人自来。”
[拼音] bù tòng bù yǎng
[释义] 比喻评论、批评等不能触及实质;没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
[出处] 明 吴炳《情邮记 反噬》:“这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