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ì zhòng jiù qīng
[释义] 避重:指避开要紧的事;就轻:指抓小事情。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要害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
[出处] 宋 刘挚《忠肃集 侍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拼音] jià qīng jiù shú
[释义] 驾:赶马车;轻:指轻便的车;就:到;熟:熟悉的道路。驾着轻便的车走熟悉的路。比喻办熟悉的事很容易。
[出处] 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拼音] àn bù jiù bān
[释义] 按:按照;部:类别;班:次序。原意是指按照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而安排好层次;选择、组织好词句。后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步骤做事。
[出处] 西晋 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拼音] yī cù ér jiù
[释义]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可以成功。形容轻易地取得成功。也作“一蹴而成”。
[出处] 宋 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拼音] bí shí jiù xū
[释义] 实:实力;就:接近;趋向;虚:空虚;虚弱。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现也指办事先找容易突破的地方着手。或谈论问题回避要害。原作“避实击虚”。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要略》:“击危乘势以为资,清静以为常,避实就虚,若驱群羊,此所以言兵也。”
[拼音] xíng jiāng jiù mù
[释义] 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行将:快要;木:棺材。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拼音] yīn lòu jiù jiǎn
[释义] 因:沿袭;陋:简陋;就:将就。马虎凑和;任其简陋;不求改进。指就着原有的简陋条件办事。
[出处] 汉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拼音] shù shǒu jiù qín
[释义] 束:捆;绑;就:接受。捆起手来让人捉住。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让人捉住。
[出处] 《宋史 苻彦卿传》:“与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战,然未必死。”
[拼音] shān fán jiù jiǎn
[释义] 删:除去。就:趋向。去掉繁杂部分;使它趋于简明。
[出处]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
[拼音] jiāng cuò jiù cuò
[释义] 将:依顺;顺从;就:迁就。既然错了;索性就顺着错误做下去。
[出处] 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道楷禅师》:“祖师已是错传,山僧已是错说,今日不免将错就错,曲为今时。”
[拼音] jiù dì qǔ cái
[释义] 就在原地寻取所需要的材料。
[出处] 《诗经 豳风 七月》:“蚕月条桑。”唐 孔颖达疏《十字注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
[拼音] gōng chéng míng jiù
[释义] 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拼音] kāng kǎi jiù yì
[释义] 慷慨:意气昂扬。勇敢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出处] 明 朱鼎《玉镜台记 王敦反》:“大丈夫当慷慨赴义,何用悲为!”
[拼音] yī huī ér jiù
[释义] 就:成。笔一挥就写(画)成了。
[出处] 宋 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部下,纸为之贵。”
[拼音] cóng róng jiù yì
[释义] 从容: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就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非常镇静;毫不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出处] 宋 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拼音] àn bù jiù bān
[释义] 指按照条理或遵循一定的程序。参见“按部就班”。
[出处] 语出晋 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案部,考辞就班。”
[拼音] bù kān zào jiù
[释义] 堪:能;造就:培养并使有成就。没有培养前途;不可能有所成就。
[出处] 茅盾《蚀 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拼音] bàn tuī bàn jiù
[释义] 推:推辞;就:靠拢;接受。一面推辞;一面接受。形容表面推辞;但内心愿意接受;假意拒绝的样子。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拼音] zhī cuò jiù gǎi
[释义] 知道自己错了就立即改正
[出处] 王朔《刘慧芳》:“我这人缺点很多,知错就改便是其中之一。”
[拼音] lìng móu gāo jiù
[释义] 指另找一份职业,意即辞去原职
[出处] 金玉舟《赵匡胤》第11章:“所以想贤侄还是另谋高就为好,不知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