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í chǐ dà rǔ
[释义] 奇:罕见的。极大的耻辱;罕见的耻辱。
[出处] 清 程道一《鸦片之战演义》:“回忆当年的议和,不止丧权失利,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
[拼音] xióng cái dà lüè
[释义] 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才:才能;略:计谋。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武帝纪赞》:“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拼音] dà shēng jí hū
[释义] 疾:急。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觉。现多指就某一问题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呼吁。
[出处] 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拼音] shén tōng guǎng dà
[释义] 原是佛教指其神通法力的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出处]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师曰:‘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
[拼音] dà xiǎn shén tōng
[释义] 神通:原为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极其高超的本领。形容充分显示出高超的本领。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他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
[拼音] mí tiān dà zuì
[释义] 弥天:满天;形容极大。天大的罪过。
[出处] 宋 王偁《东都事略》:“臣有弥天之罪,也有弥天之功。”
[拼音] biāo xíng dà hàn
[释义] 彪:小虎;比喻躯干魁梧。身材高大魁梧的男子。
[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九回:“二人都是彪形大汉,浓眉广颡,燕颌虎腮。”
[拼音] má bì dà yì
[释义] 麻痹:一种病态;身体某部分肢体失去知觉。比喻对事物现象不经心;失去警觉;粗心大意。
[出处] 巴金《坚强战士》:“我要当心,不能麻痹大意,我应当找个隐蔽的地方。”
[拼音] dà yáo dà bǎi
[释义] 走路时身子摇摆;乱晃。形容举动无所顾忌;扬扬自得的样子。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次日早晨,大摇大摆出堂,将回子发落了。”
[拼音] qīn chāi dà chén
[释义] 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的;不了解情况;也不进行调查研究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九回:“雯青因是钦差大臣,上海道特地派了一只富轮来接。”
[拼音] dǎn dà xīn xì
[释义] 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出处] 鲁迅《书信集 致罗清桢》:“我是主张青年发表作品,要‘胆大心细’的,因为心若不细,便容易走入草率的路。”
[拼音] dì dà wù bó
[释义]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拼音] dà jīng shī sè
[释义]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拼音] dà chī dà hē
[释义] 狼吞虎咽地吃。指没有节制,没有计划地吃喝。指进行大规模、高档次的吃喝活动
[出处]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七回:“蒋爷苦劝,自己端起酒杯,大吃大喝,连说带笑。”
[拼音] dà chǎo dà nào
[释义] 激烈地争吵。指争论各方并无严重分歧而进行毫无秩序的争吵骚动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五回:“正吃得香甜时,忽听得门口大吵大闹起来,仓樵脸上忽红忽白。”
[拼音] kuā dà qí cí
[释义] 词:言论。语言夸张;超过事实。
[出处] 《宋史 王祖道传》:“蔡京开边,祖道欲乘时徼富贵,诱王江酋、杨晟免等使纳士,夸大其辞。”
[拼音] qián chéng yuǎn dà
[释义] 前程:前途。比喻前途远大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五卷:“先生前程远大,宜择高枝栖止,以图上进。”
[拼音] suí dà liú
[释义] 顺着多数人说话或办事
[出处] 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一章:“其余的人,有一多半是随大流、瞎起哄罢了。”
[拼音] dà yì miè qīn
[释义]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了罪的亲属不包庇;使之受到应得的惩处。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拼音] dà qì wǎn chéng
[释义]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