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é bù cháng shī
[释义] 所得到的补偿不了所失去的。形容不上算。
[出处] 宋 陆游《序》:“得不偿失,荣不盖愧。”
[拼音] bù jiǎ sī suǒ
[释义] 假:借助;依靠;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思索:思考探究。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也指不认真地随便乱说。
[出处] 宋 黄榦《黄勉斋文籍 复黄会卿》:“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拼音] dāng rén bù ràng
[释义] 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拼音] wán shì bù gōng
[释义] 旧指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玩世:用消极、游戏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恭:不严肃。
[出处] 明 李开先《雪蓑道人传》:“醉后高歌起舞,更有风韵,只是玩世不恭,人难亲近耳。”
[拼音] bù jìn zé tuì
[释义] 不向前进就向后退。也指不进步就要退步。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卷:“凡人不进则退也。”
[拼音] bù jiù jì wǎng
[释义] 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拼音] bù jū xiǎo jié
[释义] 不拘:不拘泥;不限制;小节:琐碎的生活小事。不拘泥于生活琐事。指人在生活小事上不大在乎。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虞延传》:“(延)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
[拼音] bù kān huí shǒu
[释义] 不堪:不忍;回首:回头;引申为回顾、回忆。不能忍受回顾的痛苦。多指因回忆过去不好或不愉快的事而痛苦;因而不忍心回顾。
[出处] 南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拼音] bù piān bù yǐ
[释义] 偏、倚:不正;歪。原指儒家的中庸之道。现指不偏袒任何一方。
[出处] 宋 朱熹《中庸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拼音] bù kān rù ěr
[释义] 堪:忍受;入耳:听进耳里。难以听下去。形容声音或语言非常难听;令人听着不舒服或起反感。
[出处] 明 李开先《市井艳词序》:“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拼音] lǚ jiào bù gǎi
[释义] 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也作“累教不改”。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 戮子》:“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俊,因手刃之。”
[拼音] wú suǒ bù zhì
[释义] 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拼音] xiá bù yǎn yú
[释义] 瑕:玉上的斑点;瑜:玉的光彩。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聘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拼音] lè bù kě zhī
[释义] 支:支持、支撑。快乐到了不能自我控制的地步。形容快乐到极点。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堪传》:“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公为政,乐不可支。”
[拼音] bù kě míng zhuàng
[释义] 名:说出;状:形容。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出处] 晋 葛洪《神仙记》:“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拼音] xíng yǐng bù lí
[释义] 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二》:“青县农家少妇,性轻佻,随其夫操作,形影不离,恒相对嬉笑,不避忌人。”
[拼音] bù kě shèng shǔ
[释义] 胜:尽。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极多。也作“不可胜计”。
[出处] 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中》:“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拼音] bù yóu zì zhǔ
[释义] 由不得自己。指控制不住自己。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我也不很记得了。但觉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杀人才好。”
[拼音] xīn shén bù níng
[释义] 形容心情不平静;精神不安定。宁:安宁。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33回:“(三藏)心神不宁道:'徒弟啊,我怎幺打寒噤呢?'”
[拼音] bù liǎo liǎo zhī
[释义] 了:完结;了结;不了:不结束;不过问。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它。指对没办完的或需解决的问题、事情不过问;拖延敷衍过去就算完事。
[出处] 宋 叶少蕴《避暑录语》上卷:“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是戏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