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ié shù yī zhì
[释义] 别:另外;树:建立。另外立起一面旗帜。比喻开创新路另成一家。
[出处] 清 邹容《革命军》第二章:“中国士人,又有一种岸然道貌,根器特异,别树一帜,以号于众者。”
[拼音] tán huā yī xiàn
[释义] 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昙花:一种花期极短的花;多在夜间开放;花美又香。
[出处] 《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拼音] yī qiào bù tōng
[释义]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拼音] yī mǎ dāng xiān
[释义] 策马走在最前头。比喻走在领先位置;起带头作用。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6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雷震等将簇拥左右。”
[拼音] yī xiào zhì zhī
[释义] 笑了一笑就放在旁边了;表示不当一回事。
[出处] 宋 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拼音] wàn zhòng yī xīn
[释义] 千万人一条心。形容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出处] 清 金安清《洋务宜遵祖训,安内攘外,自有成效说》:“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上下联络,万众一心。”
[拼音] shǔ yī shǔ èr
[释义] 不数第一;也数第二。形容突出。
[出处] 元 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此乃金陵数一数二的歌者,与学士递一杯。”
[拼音] shā yī jǐng bǎi
[释义] 儆:警戒。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拼音] yī wǎng wú qián
[释义] 形容勇猛地、无畏地一直向前进(一往:一直向前进;无前:前面没有东西能阻挡)。
[出处] 明 孙传庭《官兵苦战斩获疏》:“曹变蛟遵臣指画,与北兵转战冲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无前。”
[拼音] yī rú jì wǎng
[释义] 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
[出处] 《第二次握手 六》:“清末以来,到海外求学的中国人何止千百,在学业上有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中国又穷又弱的现状一如既往,丝毫无所改变。”
[拼音] yī xīn yī yì
[释义]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拼音] yī bì zhī lì
[释义] 臂:胳膊。比喻给一些力量不大的协助。
[出处]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报?”
[拼音] bié jù yī gé
[释义] 格:格式;风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形容别致、新颖;与众不同的样子、风度等。
[出处] 清 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
[拼音] bù kān yī jī
[释义] 不堪:经不起。经不起一打。形容十分脆弱。有时也指文章的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出处] 王安忆《命运交响曲》:“我太响,心里却在大声地嚷:你的想法太不堪一击了!”
[拼音] bù kě yī shì
[释义] 可:许可;赞成。没有赞许过当时的任何人。形容人自命不凡;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出处]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5卷:“王荆公少年,不可一世士,独怀刺候濂溪,三及门而三辞焉。”
[拼音] yī jiàn zhōng qíng
[释义] 钟:集中;专注。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很深的感情。
[出处] 清 墨浪子《西湖佳话》:“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
[拼音] yī jǔ chéng míng
[释义] 原指一旦科举及举;就会名闻天下。现在指因某一件事一下子就出了名。
[出处] 唐 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拼音] yì hū bǎi yìng
[释义] 呼:召唤。应:响应。一人发出号召;众人纷纷响应。
[出处]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因是爪牙四布,一呼百应,远近闻名,人人畏惧,是一个公行大盗,通天神棍。”
[拼音] yī mù liǎo rán
[释义]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