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东堂先晓》

毛滂 [宋]
东堂先晓,帘挂扶桑暖。画舫寄江湖,倚小楼、心随望远。水边竹畔,石瘦藓花寒,秀阴遮,潜玉梦,鹤下渔矶晚。藏花小坞,蝶径深深见。彩笔赋阳春,看藻思、飘飘云半。烟拖山翠,和月冷西窗,玻璃盏,蒲萄酒,旋落酴醿片。
《蓦山溪·东堂先晓》解析

“东堂先晓,帘挂扶桑暖”,是先从正堂写起,东堂位置高而广大,突兀在蓊郁的万树丛中,明亮而且温暖。“扶桑”代指太阳。东堂修葺前后的巨大变化,在明且暖的描写之中,一种欣喜之情托笔而出。从“画舫寄江湖”句一直到终了,均是描写县衙后花园的。原来后花园,亦是艾蒿丛生,鸱鸮飞鸣,狐兔逃窜。他在夷荒草、伐恶木之后,用旧砖木翻建了小亭二座,小庵、小斋、小楼各一,并命名,从而创造了一个有绿山、清泉、修竹、香花的幽美环境。“画舫寄江湖”一句,以“画舫”小斋之名,巧写成乘画船荡漾江湖,以寄托啸傲山水的志趣。“倚小楼、心随望远”,又以楼名“生远”,而创造了一个倚靠小楼,眺望远方,心随双目而远去的心旷神怡的境界。“水边竹畔”五句,进一步描绘东堂后花园美景:北池边,凤竹啸吟,山石嶙峋,藓苔茵茵,花木葱茏,浓阴筛影,这幽美的山水之间,有小亭名“寒香”,有小庵名“潜玉”,还有垒石而成的岩石,名“渔矶”。“藓花寒,香阴遮”的景物描写,暗含着小亭“寒香”之名。“鹤下渔矶晚”一句,将垒石的“渔矶”与编竹为“鹤巢”两事联缀一起,描绘出一幅仙鹤翔空,夕阳时栖息于渔矶岩的优美画面,加浓了诗情画意。

下片,继续叙写修葺后的后园美景。“藏花小坞,蝶径深深见”,词人将种花之处命名“花坞”,将园中小径命名为“蝶径”,这名称已是一种美境,何况再加上充满感情色彩的“藏”、“小”、“深深见”呢!“彩笔赋阳春”四句,写他在后花园的“阳春亭”内吟诗作赋,及观山赏月之悠然。词前小序云:“独阳春西窗得山最多”,可见阳春亭是一个幽美清静的所在。词人在此白天面对烟云缭绕的青翠山峰,文思泉涌,如飘然飞下的半云;夜间赏月于西窗下,虽寒气袭衣,但心旷神怡。最后以“玻璃盏,葡萄酒,旋落荼?片”作结。写词人在所建的荼?架下饮酒赏花,悠然自在。而“旋落荼?片”一句,大有光阴荏苒,青春不再的微微喟叹。

武康县志》载:毛滂在任时“慈惠爱下,政平治简,暇则游山水,咏歌以自适。”此词所写之情与景,可谓是其当时生活的写照。

本词突出特色是“依名造境”,按照园内亭、楼、庵、岩、径之名,创造富有诗意的画境,表达一种优美的情趣,当然这里也有一些真境在,但更主要的是造境。另外命名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情趣的寄托,表现了词人的审美情趣。正因为他爱这亲手创造的“东堂”佳境,又以造境之法写出了一首优美的“庭园诗”,寄托了词人对“东堂”的深情。由此就可知,他为什么将自己的诗文集命名为《东堂集》、《东堂词》了。

(赵慧文)

毛滂简介
毛滂(1056——?约1124),字泽民,衢州江山石门(今属浙江)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滂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衢州)赵英结为伉俪。,卒于宣和末年。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毛滂诗集
  • 浣溪沙 - 毛滂 - [宋]

    碧雾朦胧郁宝熏。和风容曳舞帘旌。花间千骑两朱轮。金马天材文作锦,玉堂仙骨气如冰。湖山何似使君清。
  • 浣溪沙 - 毛滂 - [宋]

    谢女清吟压郢楼。楼前风转柳花球。学成舞态却多羞。半落琼瑶天又惜,稍侵桃李蝶应愁。酒家先当翠云裘。
  • 浣溪沙 - 毛滂 - [宋]

    小圃韶光不待邀。早通消耗与含桃。晚来芳意半寒梢。含笑不言春淡淡,试妆未遍雨萧萧。东家小女可怜娇。
  • 浣溪沙 - 毛滂 - [宋]

    日照遮檐绣凤凰。博山金暖一帘香。尊前光景为君长。不信腊寒雕鬓影,渐匀春意上妆光。梅花长共占年芳。
  • 浣溪沙 - 毛滂 - [宋]

    花市东风卷笑声。柳溪人影乱於云。梅花何处暗香闻。露湿翠云裘上月,烛摇红锦帐前春。瑶台有路渐无尘。
  • 浣溪沙 - 毛滂 - [宋]

    月样婵娟雪样清。索强先占百花春。於中烛底好精神。多恨肌肤元自瘦,半残妆粉不忺匀。十分全似那人人。
  • 浣溪沙 - 毛滂 - [宋]

    水北烟寒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月明南北两瑶台。云近恰如天上坐,魂清疑向斗边来。梅花多处载春回。
  • 浣溪沙 - 毛滂 - [宋]

    小雨初收蝶做团。和风轻拂燕泥乾。秋千院落落花寒。莫对清尊追往事,更催新火续馀欢。一春心绪倚阑干。
  • 浣溪沙 - 毛滂 - [宋]

    晚色寒清入四檐。梧桐冷碧到疏帘。小花未了烛花偏。 瑶瓮孛堆春这里,锦屏屈曲梦谁边。熏笼香暖索衣添。
  • 浣溪沙 - 毛滂 - [宋]

    碧浸澄沙上下天。曲堤疏柳短长烟。月明不待十分圆。凿落未空牙板闹,阑干久凭夹衣寒。婵娟薄幸冷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