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蓟门》

祖咏 [唐]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峰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望蓟门》解析

1、一去:一作“一望”。

2、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3、危旌:高扬的旗帜。

4、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

??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5、论功:指论功行封。

6、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

??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韵译】: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

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

边塞╄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

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

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评析】:

??诗是吊古感今的。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说燕

自郭隗、乐毅等士去后,即被秦所灭,故客心暗惊。又汉高祖曾身击臧荼,故曰“汉

将营”。因而清人方东树说:“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

怀疑这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颔联、颈联写景雄丽。全诗扣紧一个“望”字,

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

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为尾联抒发从

戎之志做好铺垫,使人读了慷慨非常。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在大雪中来到边防要塞,又值边疆峰火正浓,诗人不禁心潮澎湃。其景色和气势都不俗。

祖咏简介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祖咏诗集
  • 终南望余雪 - 祖咏 - [唐]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望蓟门 - 祖咏 - [唐]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 苏氏别业 - 祖咏 - [唐]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 江南旅情 - 祖咏 - [唐]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
  • 七夕 - 祖咏 - [唐]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 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 - 祖咏 - [唐]

    秋天闻好鸟,惊起出帘帷。却念殊方月,能鸣巳后时。迁乔诚可早,出谷此何迟。顾影惭无对,怀群空所思。凄凉岁欲晚,萧索燕将辞。留听未终曲,弥令心独悲。高飞凭力致,巧啭任天姿。返覆知而静,间关断若遗。花繁上林路,霜落汝川湄。且长凌风翮,乘春自有期。
  • 家园夜坐寄郭微 - 祖咏 - [唐]

    前阶微雨歇,开户散窥林。月出夜方浅,水凉池更深。馀风生竹树,清露薄衣襟。遇物遂遥叹,怀人滋远心。依稀成梦想,影响绝徽音。谁念穷居者,明时嗟陆沉。
  • 陆浑水亭 - 祖咏 - [唐]

    昼眺伊川曲,岩间霁色明。浅沙平有路,流水漫无声。浴鸟沿波聚,潜鱼触钓惊。更怜春岸绿,幽意满前楹。
  • 陆浑水亭 - 祖咏 - [唐]

    昼眺伊川曲,岩间霁色明。浅沙平有路,流水漫无声。浴鸟沿波聚,潜鱼触钓惊。更怜春岸绿,幽意满前楹。
  • 题远公经台 - 祖咏 - [唐]

    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