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秋歌》

南北无名 [南北朝]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子夜秋歌》解析

子夜四时歌·秋歌:这首诗出自于《南北朝乐府民歌》,属南朝民歌。

罗帐:闺房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寄情千里光:让皎洁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古诗今译】

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赏析】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为代表。本篇所选是《子夜四时歌》之三,是一首秋歌,它以清新浅近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思妇对出征丈夫的思念之情,风格哀怨而又缠绵。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两句从表面上看实在写秋风,而是则借助于写秋风以渲染一种气氛。凄凉的秋夜,孤独的留守思妇,飒飒秋将将窗前的“罗帐”吹得高高地飘起来,使寒冷皎洁的皓月将幽幽的银光倾洒满屋,这怎能不换气她忧伤哀怨的情怀呢?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两句是借助于明月直接写思妇的情怀,意境高远,令人遐想。“仰头”,写思妇看到月光之时的动作行为,由月光洒满床榻而引起思妇“仰头看明月”,看着明月,自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亲人,思念之情愈加难以平复,无奈之中不得不寄希望于千里月光。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诗,十个字,竟然将思妇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描述得鲜活而又明晰。

全篇虽无一句写女子的泪眼与叹息,但由于把女主人公的感情与秋风、明月等自然景物融汇在一起,借助于“秋风”、“罗帐”创造了凄清的环境气氛,然后又借明月的千里清辉传达深婉的情思,勾画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哀婉的气氛,很好地体现了古乐府民歌那种清新浅近风格,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南北无名诗集
  • 木兰辞 - 南北无名 - [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子夜歌 - 南北无名 - [南北朝]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 折杨柳歌辞 - 南北无名 - [南北朝]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 懊侬歌 - 南北无名 - [南北朝]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