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濑听猿》

沈约 [南北朝]
噭噭夜猿鸣,溶溶晨雾合。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
《石塘濑听猿》解析

夜猿悲啼,常常令人毛骨悚然,不胜凄凉哀伤之意。于是古代诗人的哀伤每每可见如巴东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原名三声泪沾裳”;陈子昂《晚次乐乡县》:“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等等所以,张九龄大有“林猿莫夜啼”(《湘中作》)的体验和感慨,可谓说尽历代诗人的体验和感慨。但在诗人沈约心中,却独独唤起一种闲情野趣。

“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重沓:重叠,这两句是说,这两句是说,不知道猿声是远处还是近处发出的,触目所及只看到山峦重叠。

“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这两句是说,既高兴的听着东岭的猿唱,又伫立静听西岩猿的应答。

诗人试图找到猿的地方,可惜重山叠岭,云遮雾障,而悲猿之声,忽远忽近,东唱西答,络绎不绝。于是,诗人一会儿倾听东岭的猿唱,一会儿静静的聆听西岩猿的应答,节奏欢快,饶富情趣。

人的视觉常常受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或为高山所阻,或为云雾所遮,不能畅其极至。但是听觉就不同了,则可以超越这些限制,借助想象的翅膀,飘飖到更广阔的空间,任情自适。沈约似乎深谙此理,他正是抓住了听觉的特点,着重写听觉的形象。所以全诗全从“听”字落笔,首联一句写猿声噭噭,是写听;二句写晨雾溶溶,目不能远视,惟听觉可接远方的猿鸣之声,这是突破视觉的局限来加强,突出“听猿”的效果。于是,有了第二联写写耳朵聆听之状,次联仍承第二句的写法,虽写到惟见山峦重叠这眼见之景,但显然仍为“听猿”张本,是从视觉衬写听觉,换了一个角度。末联东岭猿唱,西岭猿答,这简直就是猿声的大联唱,并因此生发出无穷无尽的意趣。如此写来,亦闻亦见,虚实相间,便造就了一个无限渺远的空间。诗的澹淡冲远的境界也宛然若现,诗人雅爱自然,聆听大自然的清音,欣赏大自然的野趣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我们说,诗中景,全从“听”中绘来;诗中情,也全从“听”中生来。景致幽雅,情趣盎然,是南北朝时不可多得的一首好诗。

这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夜里在野外听猿鸣,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山重雾绕,东唱西答,极有深趣。

--------邓魁英、韩兆琦等《汉魏南北朝诗选注》

沈约简介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宋、齐、梁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
沈约是齐、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著作有《宋书》、《沈隐侯集》辑本二卷。又曾著《四声谱》、《齐纪》等,已佚。
沈约诗集
  • 梁雅乐歌 献雅 - 沈约 - [南北朝]

    神宫肃肃。天仪穆穆。礼献既同。膺兹厘福。我有馨明。无愧史祝。
  • 梁雅乐歌 涤雅 - 沈约 - [南北朝]

    将修盛礼。其仪孔炽。有腯斯牲。国门是置。不黎不{疒酉}。靡愆靡忌。呈肌献体。永言昭事。俯休皇德。仰绥灵志。百福具膺。嘉祥允洎。骏奔伊在。庆覃遐嗣。
  • 梁三朝雅乐歌 胤雅 - 沈约 - [南北朝]

    自昔殷代。哲王迭有。降及周成。惟器是守。上天乃眷。大梁既受。灼灼重明。仰承元首。体干作贰。命服斯九。置保置师。居前居后。前星比耀。克隆万寿。
  • 梁三朝雅乐歌 寅雅 - 沈约 - [南北朝]

    礼莫违。乐具举。延藩辟。朝帝所。执桓蒲。列齐莒。垂衮毳。纷容与。升有仪。降有序。齐簪绂。忘笑语。始矜严。终酣醑。
  • 梁三朝雅乐歌 需雅 一 - 沈约 - [南北朝]

    实体平心待和味。庶羞百品多为贵。或鼎或鼒宣九沸。楚桂胡盐芼芳卉。加笾列俎雕且蔚。
  • 怀旧诗 伤胡谐之 - 沈约 - [南北朝]

    豫州怀风范。绰然标雅度。处约志不渝。接广情无忤。颉颃事刀笔。纷纶递朱素。美志同山阿。浮年迫朝露。
  • - 沈约 - [南北朝]

    四节逝不处。繁华难久鲜。
  • 梁三朝雅乐歌 需雅 三 - 沈约 - [南北朝]

    九州上腴非一族。玄芝碧树寿华木。终朝采之不盈掬。用拂腥膻和九榖。既甘且饫致遐福。
  • 梁三朝雅乐歌 需雅 六 - 沈约 - [南北朝]

    膳夫奉职献芳滋。不麛不夭咸以时。调甘适苦别渑淄。其德不爽受福厘。于焉逸豫永无期。
  • 梁三朝雅乐歌 需雅 二 - 沈约 - [南北朝]

    五味九变兼六和。令芳甘旨庶且多。三危之露九期禾。圆案方丈粲星罗。皇举斯乐同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