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游三台二首》

元好问 [元]
拥ㄖㄖ双阙,龙虎气,郁峥嵘。想暮雨珠帘,秋香佳树,指顾台城。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澹入经营。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木兰花慢 游三台二首》解析

一般的怀古词,往往是词人先将目睹之景物摄入笔底,然后再追昔念旧,抒发感慨。元好问毕竟是个不愿“俯仰随人”的词家,他避开前人之蹊径,先逆笔蓄势,浓墨饱蘸,涂抹出邺城往日之壮景。笔力劲健,横空而出,首句就突兀不凡,极力渲染了邺城的五都气象(曹操为魏王时都于邺,然而,北周大象二年,即580 年,相州总管尉迟迥讨伐自居大丞相总知中外兵马事的杨坚,兵败,坚焚毁邺城 。千年名都,化为废墟 )。继而,又以“想”字领起以下几句,既补叙了上文画面的现实根据,即来自主观的推想,又以细小景物的工笔描绘,弥缝了壮观画面的疏旷,使画面更为秀丽壮美 。“台城”一词的叠出,既加强了表述语气 ,又使词意腾挪顿宕 ,由推想中的主观意象 ,自然地过渡到眼下的耳目所及。“为谁西望”的问句再次蓄势,如大坝截江,激流回旋。词人对这一问句不作正面回答,以“哀弦凄断”委婉地透露出个中消息。追念古昔,恰恰是为了寄慨当前。魏武帝曹操酷爱音乐 ,当年 ,这里必定是管弦齐鸣,不绝于耳。而今,尽管弦音犹在,但它分别弹奏的是哀怨凄惋的亡国之音。蓄势于前,力见于后。因有前面的铺垫渲染 ,故而逼出上片的末尾二问句。“只道”一词使词意再次转折 ,进而否定了壮丽景观的客观存在,也为下片的荡开笔势 、 抒发吊古之幽思又设伏笔。“ 争教天地无情”,则吐露出词人的一腔心事,他既为随着岁月的迁延江山易色而叹惋,又为金王朝的一朝覆亡而怅恨。

魏武帝曹操曾被誉作“ 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为统一大业戎马倥,尽艰辛。他自建安九年击败袁尚等军阀,夺得邺城,至建安十八年受封魏出,建魏社稷宗庙,整整经历了十年。词人将曹操一生业绩,浓缩在“风云奔走”寥寥数字中,极具概括力,暗示出“经营”如画江山非易,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曹操墓地的正面描写。以西陵杂草丛生的荒冷场面,与开首所描写的邺城的繁盛景象进行强烈对比,以抒发难平之“遗恨 ”,下语深沉凝重,有力透纸背之工。吊古往往意在伤今 ,与其说是曹操“遗恨几时平”,倒不如说词人自身 。随着笔势的转折腾挪 ,词意亦渐趋显豁 。此时 ,虽金之已有五年,但他的爱国之心并泯灭 。他要将对故国的追念和痛悼的深情 ,融注于笔端 ,“泪水和墨写《离骚》。”这正是词作中时隐时现的作者秉笔之旨。

元好问诗集
  • 摸鱼儿·忆元龙 - 元好问 - [元]

    忆元龙、旧家湖海,不应年鬓衰槁。翩翩竹马儿童喜,惊儿汉江归报。归计早。黄金印、征西已付诸郎了。红云仙岛。渺千里移春,浓薰细染,春意已倾倒。西溪上,玉镜修眉翠扫。题诗曾许谁到。溪亭未入奚奴锦,望断绿波春草。君且道。人间世、虚名得似欢游好。风流未老。约款段随车,鸱夷载酒,迎我霜陵道。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