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元]
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东风怨兔葵。
《论诗三十首》解析

元好问论诗,主张温柔敦厚,明确反对直露刻薄的怨刺。在他众多的诗文禁忌中,就有“无狡讦”、“无为妾妇妒,无为仇敌谤伤”等形式戒条。他认为,即使有“不能自掩”的“伤谗疾恶不平之气”,也应该“责之愈深,其旨愈婉,怨之愈深,其辞愈缓”(卷三十六《杨叔能小亨集引》)。而刘禹锡的《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是“语涉讥刺”,《新唐书·刘禹锡传》说是“语讥忿”,好在是戏赠之作,尚无伤大雅,但《再游玄都观》一诗就怨刺失度了,尤其是诗序中所谓“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有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将所有当权者斥为兔葵、燕麦,打击面太大,贬损太过,不免流于刻薄。所以,《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执政又闻诗序,滋不悦”,《新唐书·刘禹锡传》未引诗歌,却引出序中兔葵、燕麦等语尤为不满。元好问也是这样,他在《留赠丹阳王练师三章》(卷十四)诗中,像是有意改写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诗,说:“烂醉玄都有旧期,百年人事不胜悲。桃花一簇开无主,留著东风与兔葵。”他看重的只是其中人事变化的悲伤,而不是“怨兔葵”的怨刺。该诗与“乱后”一绝同韵,可资参考。在“乱后”这首论诗绝句中,元好问实际上是继承前人的观点,批评《再游玄都观》及其诗序的怨刺失度。前两句概括刘禹锡创作《再游玄都观》的背景,“乱后”指刘禹锡被贬十四年间皇权迭变、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动乱时局,与元好问创作该诗时的避乱无关,因为此前的蒙古入侵,并未攻破长安,不存在“玄都失故基”的可能,所以,没必要无端臆测,据此挖掘所谓的“黍离之悲”。“失故基”指刘禹锡诗前小序所说“荡然无复一树”的衰败景象,看花诗指《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不是统指两首桃花诗。两句诗的意思与“烂醉玄都有旧期,百年人事不胜悲”相同,认为当时一切只值得悲伤,不应该再出怨刺之语。后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刘郎”一句,借用刘诗“前度刘郎今又来”之语,同时暗用刘晨入天台山的传说,说刘禹锡也是凡人。“枉向”一句,拈出《再游玄都观》诗序为批评重点。“枉”是“错”的意思,与“枉著书生待鲁连”(《论诗三十首》)和“风流五凤楼前客,枉作襄阳雪里看”(卷十二《李白骑驴图》)的“枉”字同意。两句连在一起,是说刘禹锡也是凡人,不能免俗,却错将所有人都指斥为东风中的兔葵、燕麦一类,加以嘲讽。可见,这首诗着重批评《再游玄都观》尤其是诗序的怨刺失当。

--引自“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胡传志 金代文学研究http://www.shixue.net/”

元好问诗集
  • 摸鱼儿·忆元龙 - 元好问 - [元]

    忆元龙、旧家湖海,不应年鬓衰槁。翩翩竹马儿童喜,惊儿汉江归报。归计早。黄金印、征西已付诸郎了。红云仙岛。渺千里移春,浓薰细染,春意已倾倒。西溪上,玉镜修眉翠扫。题诗曾许谁到。溪亭未入奚奴锦,望断绿波春草。君且道。人间世、虚名得似欢游好。风流未老。约款段随车,鸱夷载酒,迎我霜陵道。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
  • 论诗三十首 - 元好问 - [元]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