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春去也》

刘禹锡 [唐]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忆江南·春去也》解析

①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洛城人:即洛阳人。

②袂(mèi):衣袖。

③浥(yì):沾湿。

④颦(pín):皱眉。

【评解】

这首词,作者曾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词

中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

无限依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杨柳依依,丛兰

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最后“独坐亦含颦”,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

全词的抒情色彩。这首小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

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集评】

况周颐《蕙风词话》: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刘梦得《

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此独言春将去而恋

人,柳飘离袂,兰浥啼痕,写春之多情,别饶风趣,春犹如此,人何以堪!

沈雄《古今词话》:“春去也”云云,刘宾客词也。一时传唱,乃名为《春去也

曲。

陈廷焯《别调集》卷一:婉丽。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诗集
  • 陋室铭 - 刘禹锡 - [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望洞庭 - 刘禹锡 - [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刘禹锡 - [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秋词 - 刘禹锡 - [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秋词 - 刘禹锡 - [唐]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 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 - 刘禹锡 - [唐]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 浪淘沙 - 刘禹锡 - [唐]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
  • 浪淘沙 - 刘禹锡 - [唐]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 浪淘沙 - 刘禹锡 - [唐]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 浪淘沙 - 刘禹锡 - [唐]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