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鲁迅 [近代]
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几家春袅袅,万籁静喑喑。下土惟秦醉,中流辍越吟。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无题》解析

诚然,这是一篇控诉书。全首以泼辣有力的笔触怒斥以蒋介石为首脑的国民政府绞杀革命的行为。写得激愤、深沉。首三联记实,后一联虚实结合,预告政治局势要进一步恶化,提醒人民警惕,准备与敌人作殊死斗争。

此诗意境幽深,层层递进,而且通篇比兴,对仗工整,娴熟运用五言律诗的旧形式,并通过出色的比喻,恰当地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如,“大野”与“长天”对,犹言天地之间,喻指整个旧中国、旧社会;“钩棘”与“战云”对,再冠以“多”与“列”,渲染、烘托国民政府反革命军事“围剿”的险恶,这也不是一般的即景喻事,完全是从上到下勾勒了一幅立体的国难图。“几家”与“万籁”对,“春袅袅”与“静惜情”对,“下土”与“中流”对,“秦醉”与“越吟”对,这两联的对比,使“大野”、“长天”之情状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表现一片沉寂肃杀的气氛和诗人的无限悲愤。“风波”与“花树”对,“浩荡”与“萧森”对,用的是象征手法,前后互为因果,语脉联属,比兴中夹带铺陈,深刻地揭露了国民政府文化“围剿”的罪行。

同时,末尾两句以兴语作结,情景交融,甚有“篇终接混茫”之妙。

鲁迅赋诗写对,均因事而发,为时而作,亦庄亦谐,不拘一格,但句句有声,字字有用,既写得实实在在,又很有雅趣。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诗集
  • 自嘲 - 鲁迅 - [近代]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 无题  - 鲁迅 - [近代]

    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涴战袍。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
  • 无题  - 鲁迅 - [近代]

    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
  • 无题  - 鲁迅 - [近代]

    一支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
  • 无题 - 鲁迅 - [近代]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 无题 - 鲁迅 - [近代]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 题《呐喊》  - 鲁迅 - [近代]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 自题小像 - 鲁迅 - [近代]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题《彷徨》  - 鲁迅 - [近代]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 题三义塔  - 鲁迅 - [近代]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