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唐]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尔不能荐,羞称献纳臣。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解析

诗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 ,“不得意”指“落第 ”。“况复 ”二字递进一层,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 。“柳条青”三字并暗隐送别的场景 ,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这一联诗中既有丘为又有诗人自己,其后两联专写丘为。第二联用典。当年苏秦游说秦王,连续上了十次书都未奏效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战国策·秦策》)。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京都既难以安顿,回家又将如何呢?第三联作了形象的回答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此联是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此联句与句对仗,同时又句中自对 :“五湖”对“三亩宅”,“万里”对“一归人”。结尾一联:“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祢,祢衡,借指丘为 。《后汉书·文苑传》说祢衡恃才傲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 ,“上疏荐之 ”。“献纳臣 ”是诗人的自指。所谓“献纳”,是将意见或人才献给皇帝以备采纳的意思。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设理匦使,以御史中丞与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时改称献纳使。王维曾任右拾遗、殿中侍御使等官职,因此自称“献纳臣 ”。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的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

王维与丘为虽是同辈诗友,但年龄稍长,故诗中语气较为老成。结尾处反用孔融与祢衡的典故,虽是从识贤、荐贤的角度引出,但“知”字与篇首的“怜”字 ,还是表现了一种长者所特有的口吻。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着重抒发的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诗集
  • 山居秋暝 - 王维 - [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 王维 - [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使至塞上 - 王维 -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鸟鸣涧 - 王维 - [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鹿柴 - 王维 - [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竹里馆 - 王维 - [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山中送别 - 王维 - [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送别 - 王维 - [唐]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 终南别业 - 王维 - [唐]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