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
杜甫
[唐]
闻道乘骢发,沙边待至今。不知云雨散,虚费短长吟。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
闻道乘骢发,沙边待至今,不知云雨散①,虚费短长吟②。山带乌蛮阔③,..江连自帝深④。船经一柱观⑤,留眼共登临。
(上四,候严未到,五六,渝州之胜。七八,下峡以待也。本言泊船相待耳,却云“留眼共登临”,句法婉而多风。【顾注】杜诗一字一句皆有来历,如“尽室畏途边,”“尽室”出《左传》,“畏途”出《庄子》。此诗云雨散、长短吟,俱本古诗。)
①王粲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江总《别袁昌》诗:“不言云雨散,更似东西流。”②古诗有《长短吟》。③《唐书·南蛮传》:南诏,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居永昌姚州之间。《梁益记》:巂州巂山,其地接诸蛮部,有乌蛮白蛮。④《全蜀总志》:白帝城,在夔州府治东五里,下即西陵峡口,大江漰腾澎湃,楚蜀咽喉。⑤一柱观,在荆州。刘孝绰诗:“经过一柱观,出入三休台。”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
春望》《
北征》《
三吏》《
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
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