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棕行》
杜甫
[唐]
左绵公馆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龙鳞犀甲相错落,苍棱白皮十抱文。自是众木乱纷纷,海棕焉知身出群。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左绵公馆清江濆①,海棕一株高入云。龙鳞犀甲相错落,苍棱白皮十抱文②。自是众木乱纷纷③,海棕焉知身出群。移栽北辰不可得④,时有西域胡僧识⑤。
(上四,咏海棕,下乃抚棕有感。一株入云,远望也。鳞甲苍白,近视也。惜乎混迹群木,无从自见其奇,孰有移之以植禁苑乎?然抱此异质,终当遇识者之鉴赏矣。《杜臆》:公抱经济而不得识,自负自叹,非咏海棕也。)
①《蜀都赋》:“于东则左绵巴东,百濮所充。”旧注:“绵州,涪水所经。涪居其右,绵居其左,故曰左绵。”②龙鳞粗,犀甲细,苍棱白皮,其文理似之。扬雄《甘泉赋》:“嵌岩岩其龙鳞。”《考工记》:“犀甲七属。”③王融《古意》:“木叶乱纷纷。”④《杜臆》:移栽北辰,从“天上种白榆”脱来。⑤汉武帝穿昆明池,池底皆黑灰,问东方朔。朔曰:“不知,可问西域胡僧法兰。”法兰,盖博物者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
春望》《
北征》《
三吏》《
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
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