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独木小舟烟雨湿》

程垓 [宋]
独木小舟烟雨湿。燕儿乱点春江碧。江上青山随意觅。人寂寂。落花芳草催寒食。昨夜青楼今日客。吹愁不得东风力。细拾残红书怨泣。流水急。不知那个传消息。
《渔家傲·独木小舟烟雨湿》解析

程垓的《渔家傲》在写作手法上与其他诗词相比,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别具一格的谋篇布局。一般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词作,都是以泪洗面,依依不舍的场景描写,扣人心弦。这首词却撇开这些不写 ,而把描写的场面集中在离人的船上。它通过倒叙,把昨夜的聚会,叠印在今日的悲离之中,用今天的相思苦,反衬出以前的相爱之深,从而形成虚与实、悲与欢的对照。这就使得它画面集中,表现深刻。二是独辟蹊径地构想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小情节,即在结尾处所写 ,让残阳传达相思之苦。不过,它的真正目的,并非是通过落花来传情达意,而仅仅是表现自己的一片真心与痴情,减轻一点相思之痛苦罢了。

上片着意描写与情人分别后船行江中的所见所感。

首三句写春江春雨景色:自己乘坐的小船在烟雨朦胧中行进,到处都是湿湿润润的;燕子在碧绿的江面上纷纷点水嬉戏;两岸的青山若隐若现,倒也可以随意寻认。这些烟雨朦胧中的景物自然是很美的,但又处处暗示出一种忧郁的气氛。“人寂寂”二句也是写景,却更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人寂寂,既指两岸人影稀少,也指自身形影相吊,象离群的孤雁 。“落花芳草催寒食”是一种风趣的拟人说法,意即落花缤纷,芳草萋萋,寒食节要到了。古代的寒食节是一个以亲朋友好相聚赏花、游春为主要内容的欢乐的节日。词人于节前离开情人,想必是出于不得已,难免更添几分惆怅。

下片着意表现不堪忍受的相思之苦 。“昨夜青楼今日客”二句点明自己何以感到孤寂与忧伤,那是因为昨晚还在青楼(泛指妓女所居)与心爱的人儿欢聚,今日却成了江上的行客,这骤然离别的痛苦叫人怎么忍受得了。想借东风把心中的愁云惨雾吹散吧,只因愁恨如山,东风也吹它不动。在百般无奈中,终于想出了一个排解的新法 ,那就是后三句所写:将岸边、洲头飞来的落花(即残红 ),小心拾起,写上自己的愁苦,撒向江中。可是流水太急 ,不知会漂向何处,意中人怎能看到,这些爱情的使者又向谁传递消息呢?

言外之意是愁还是愁 ,怨还是怨,相思仍如春江水,无止无息。这几句显然是由唐人的红叶题诗的故事演化而来 ,不仅十分自然,其表现力也超过了原故事,实在是一种再创造。

在古代,有许多文人骚客,每当他们遇到不顺心,难以排解的事情时,譬如,科场失意,官运不佳,爱情坎坷,他们便不惜花费许多时间、金钱去青楼寻花问柳,寻求一时解脱。这首词所描绘的就是这种落魄文人的浪漫生活 。这种题材在婉约派诗词中很常见,但在写作上 ,作者颇费心思,没有落入别人的窠臼。

程垓诗集
  • 菩萨蛮·和风暖日西郊路 - 程垓 - [宋]

    和风暖日西郊路。游人又踏青山去。何处碧云衫。映溪才两三。疏松分翠黛。故作羞春态。回首杏烟消。月明归渡桥。
  • 菩萨蛮·春回绿野烟光薄 - 程垓 - [宋]

    春回绿野烟光薄。低花矮柳田家乐。陇麦又青青。喧蜂闲趁人。野翁忘近远。怪识刘郎面。断却小桥溪。怕人溪外知。
  • 菩萨蛮·画桥拍拍春江绿 - 程垓 - [宋]

    画桥拍拍春江绿。行人正在春江曲。花润接平川。有人花底眠。东风元自好。只怕催花老。安得万垂杨。系教春日长。
  • 菩萨蛮·平芜冉冉连云绿 - 程垓 - [宋]

    平芜冉冉连云绿。斜阳衬雨明溪足。小鸭睡晴沙。翠烘三两花。春光闲婉娩。尽日无人见。试著小屏山。图归云际看。
  • 菩萨蛮·山头翠树调莺舌 - 程垓 - [宋]

    山头翠树调莺舌。山腰野菜飞黄蝶。 来为等闲休。去成多少愁。 小庭花木改。犹有啼痕在。 别后不曾看。怕花和泪残。
  • 菩萨蛮·罗衫乍试寒犹怯 - 程垓 - [宋]

    罗衫乍试寒犹怯。妒花风雨连三月。灯冷闭门时。有愁谁得知。此情真个苦。只为当时语。莫道絮沾泥。絮飞魂亦飞。
  • 菩萨蛮·夜来花底莺饶舌 - 程垓 - [宋]

    夜来花底莺饶舌。把人心事分明说。许大好因缘。只成容易传。春阑无好计。唯有归来是。从此玉台前。晓妆休太妍。
  • 菩萨蛮·小窗荫绿清无暑 - 程垓 - [宋]

    小窗荫绿清无暑。篆香终日萦兰炷。冰簟涨寒涛。清风一枕高。有日团扇却。门掩庭花落。少待月侵床。教他魂梦凉。
  • 菩萨蛮·暑庭消尽风鸣树 - 程垓 - [宋]

    暑庭消尽风鸣树。树鸣风尽消庭暑。横枕一声莺。莺声一枕横。扇纨低粉面。面粉低纨扇。凉月淡侵床。床侵淡月凉。
  • 菩萨蛮·东风有意留人住 - 程垓 - [宋]

    东风有意留人住。熏风无意催人去。 去住两茫然。相逢成短缘。 平生花柳笑。过后关心少。 今日奈情何。为伊饶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