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鸤鸠》
诗经
[先秦]
鸤[1]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各章起兴之后,即转入对“淑人君子”的颂扬。首章就仪表而言,“如一”谓始终如一地威仪棣棣,包括庄重、整饬等,而不是指老是同一单调服饰。关于这一点,《诗集传》引“陈氏曰”:“君子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近信,出辞气斯远鄙倍。其见于威仪动作之间者,有常度矣。”仪表从表面看仅是人的外包装,其实质则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露,由表及里,首章也赞美了“淑人君子”充实坚贞稳如磐石的内心世界。次章举“仪”之一端,丝带、缀满五彩珠玉的皮帽,将“仪”之美具体化、形象化,让人举一反三,想像出“淑人君子”的华贵风采。
如果说一、二章是颂“仪”之体,则三、四章是颂“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仪不忒”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文情可谓细密。四章的末句“胡不万年”(意谓:这样贤明的人,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则将整篇的颂扬推至巅峰。
《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
诗》,或取其整数称《
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小雅》和《
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
孔子曾概括《
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
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
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
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
六经》及《
五经》之一。
《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