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之池》
诗经
[先秦]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全诗三章十二句,其实只是一个意思,一章已经把全部意思包容了。二、三章只是复沓。而复沓,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语反复吟唱,正是中国民歌传统的语言形式。这种反复吟唱,既表现劳动青年感情的纯朴强烈,又以复沓的手段加强诗歌的主题。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现代。如果说变化,三章只换三个字,一个沤的对象不只是麻,还有苎麻菅草;一个是晤的形式变了,还有言来语去。这说明随着劳动过程的延续,爱情的温度也在渐渐提升。
诗以浸泡麻起兴,不仅写明情感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软,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还在于两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对话的基础。
大麻、纻麻经过揉洗梳理之后,得到比较长而耐磨的纤维,成为古时人们衣料的主要原料,织成麻布,裁制衣服。白色麻布制成的衣服,不加彩饰,叫深衣,是诸侯、大夫、士日常所穿;洗漂不白,保留麻色的粗麻布,就是劳动者的衣料。因此,每年种植、浸洗、梳理大麻、芝麻,是春秋前后很长历史时期农村主要劳动内容之一。
《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
诗》,或取其整数称《
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小雅》和《
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
孔子曾概括《
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
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
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
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
六经》及《
五经》之一。
《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