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巢》
诗经
[先秦]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全诗三章,都以鸠居鹊巢起兴。喜鹊筑好巢,鳲鸠住了进去,这是二鸟的天性。《齐诗》曰:“鹊以夏至之月始作室家,鳲鸠因成事,天性然也。”诗中还点明成婚的季节,郑笺云:“鹊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这也是当时婚嫁的季节。各章二句写鳲住鹊巢分别用了“居”“方”“盈”三字,有一种数量上的递进的关系。“方”,是比并而住;“盈”,是住满为止。因此诗三章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唱。
一章“百两御之”,是写成婚过程的第一环,新郎来迎亲。迎亲车辆之多,是说明新郎的富有,也衬托出新娘的高贵。二、三章继续写成婚过程第二、三环:迎回与礼成。“百两将之”是写男方已接亲在返回路上,“百两成之”是迎回家而成婚了。“御”“将”“成”三字就概述了成婚的整个过程。“子之于归”,点明其女子出嫁的主题。因此,三章是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场面加以概括,真实地传达出新婚喜庆的热闹。仅使用车辆之多就可以渲染出婚事的隆重。
这首诗以平浅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没有如《周南·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艳丽,更没有直接去描写新娘的容貌。如果说“之子于归”一句还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让人在迎亲的车队之中找出新娘来,那么,另一位主角新郎则完全隐在诗中场景的幕后,他是否来迎亲,就留给读者去想像了。细味诗中所写,往返的迎亲车队给画面以较强的时空感,短短三章,却回味悠长。
《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
诗》,或取其整数称《
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小雅》和《
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
孔子曾概括《
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
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
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
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
六经》及《
五经》之一。
《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