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
诗经
[先秦]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第二章与第三章承第一章的反覆咏叹,真是“一诉不已,乃再诉之,再诉不已,更三诉之”(出自方玉润《诗经原始》)。第四章沉痛已极,无可奈何,只有自呼父母而叹其生之不辰了,前面感情的回旋,到此突然一纵,扣人心弦。
诗中没有具体去描写弃妇的内心痛苦,而是着重于弃妇的心理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有种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同时她又很怀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能够“顾”(想念)她,“报”(答理)她。理智上,她清醒地认识到丈夫“德音无良”;但情感上,她仍希望丈夫“畜我”以“卒”。朱熹《诗集传》说:“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焉。此诗之所为厚也。”这种见弃与有望之间的矛盾,又恰恰是弃妇真实感情的流露。因此,《邶风·日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
诗》,或取其整数称《
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小雅》和《
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
孔子曾概括《
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
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
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
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
六经》及《
五经》之一。
《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