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
诗经
[先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 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
诗》,或取其整数称《
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小雅》和《
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
孔子曾概括《
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
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
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
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
六经》及《
五经》之一。
《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