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令/菩萨蛮 金陵怀古》

康与之 [宋]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菩萨蛮令/菩萨蛮 金陵怀古》解析

宋廷南迁,围绕定都问题,有过一段时期的争论。建炎三年(1129)二月,帝在镇江。当时金军正拟渡江南下,帝召从臣问计,王渊以杭州有重江之险,主张逃往杭州。高宗畏敌如虎,此话正中下怀。张邵上疏曰 :“今纵未能遽争中原,宜进都金陵,因江、淮、蜀、汉、闽、广之资,以图恢复。”帝不听 ,去了杭州。绍兴六年(1136)七月,张浚上奏曰 :“东南形胜莫重于建康(即金陵),实为中兴根本,且使人主居此,北望中原,常怀愤惕,不敢暇逸。而临安(即杭州)僻在一隅,内则易生玩肆,外则不足以号召远近 ,系中原之心。请临建康,抚三军,以图恢复。”

这一回因形势好转,即于次年移跸金陵。但八年回杭州 。张守谏曰 :“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气象雄伟,且据都会以经理中原,依险阻以捍御强敌。陛下席未及暖 ,今又巡幸 ,百司六军有勤动之苦,民力邦用有烦费之忧 。愿少安于此,以系中原民心。”然而高宗正一心与金人议和不以收复北方失地为大业,执意定都杭州 。同年,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自此南宋都定临安 。(见《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三《南迁定都 》)康与之此词,正即作于这一历史时期。名曰“怀古”,实是“伤今”,是针对当时南宋小朝廷奉行逃跑和妥协政策而发的扼腕之叹。

上阕思接千载,写历史长河中的金陵。金陵群山屏障,大江横陈,是东南形胜之地,自三国吴孙权建都于此 ,历东晋、宋、齐、梁、陈 ,六朝为帝王之宅,豪华竞逐,盛极一时。起二句,即概述那一段灿烂辉煌的往事,以先声夺人。“龙蟠虎踞”四字用典,汉末诸葛亮出使东吴,睹金陵(时称秣陵)山阜,有“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之见,见《太平御览·州郡部·叙京都 》引晋张勃《吴录》。南京山川雄伟人事繁华,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然而,宇宙无穷,山川长在;盈虚有数,人事不居。三百馀年在永恒的历史面前只是弹指一瞬 。随着政权更迭,国都无移,金陵的繁华已成古迹。“缥凤”二句,情绪陡落千丈,与后蜀欧阳炯《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之所谓“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北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之所谓六朝旧事随流水”同一感慨。由字面可看出 ,明显是化用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缥凤,淡清色的凤鸟。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花盝冈。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有三鸟翔集于此,状如孔雀,五色文彩,鸣声谐和,众鸟群至,遂筑此台以纪其瑞。见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昇州·江宁县》。

由于李白诗为人们所熟知,而读者不难联想而及同诗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等名句,局部返观为整体,十个字带出了一连串意境,当年“豪华”之盛 ,今日萧瑟之衰 ,种种画面遂一而过。且“龙蟠虎踞”云云以“ 山”起,“台空江流”云云以“水结”针缕亦极周到。

题面“金陵怀古”之意,上阕四句已足。然词人之用心原不在“发思古之幽情”,为 “怀古”而“怀古”,“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伤今”,故下阕即转入此旨 。“下临”二句,视通万里,置金陵于有利战略地位。“全楚地”,语见唐刘长卿《长沙馆中与郭夏对雨》诗“ 云横全楚地”,泛指长江中游地区。春秋战国时 ,此系楚国的腹地,故云 。“包举”,包抄而攻取。二句说金陵为长江下游的战略要地,与长江中游诸重镇共同构结成包抄中原的态势。按当时军事方略,南宋如欲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可于长江中、下游两路出兵,一路自鄂州(今武汉市一带)出荆襄,直趋河路;一路自金陵等地出淮南,迂回山东。倘若更置一军自汉中出 ,攻取关陕 ,三路进击,则尤佳。词人能够高度评价金陵在北伐事业中所占据的重要战略地位,见识卓越前引张邵、张浚、张守之奏议,与康与之此词,或为政治家之言论,或为文学家之笔墨,都代表着当时的军心、民心。南宋爱国词,与民族、人民的愿望息息相通。行文至此,词情再度振起。可是,“ 事无两样人心别”(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以高宗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只知向金人屈膝求和,不知利用民众力量 。他们龟缩在浙东一隅,视长江天险为第二道院墙,不去利用金陵的战略位置。

面对这一冷酷的现实,词人的激情不禁再一次跌到冰点。“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一声长吁,包含着多么沉重的失望与痛苦啊。作为南宋臣民,词人不可能直言不讳地去批揭那龙喉下的逆鳞,然而他已经形象地告诉后人,南宋统治者的胆识,在六朝之下!东晋以迄梁陈,文治武功虽不甚景气,毕竟尚有勇气定都金陵,与北方抗衡,未至于躲得那么远呢。

此词的特点是,上下八句,两两相形,共分为四个层次,呈现为“扬——抑——扬——抑”的大起大落,这种章法与词人怀古伤今时起伏的心潮吻合无间。

由起句的“龙蟠虎踞”到收句的“ 孤卧兔眠”,两组意象遥遥相对 ,亦是匠心所在 。其意盖从北周庚信《哀江南赋》“昔之虎踞龙盘 ,加以黄旗紫气,莫不随狐兔而窟穴,与风尘而殄瘁”云云化出,更为简洁。

龙虎地而无有龙腾虎掷的形象 ,却成为狐兔之乐园,此情此景,本身即是莫大的讽刺,不必更着一字,读者已随词人作喟然之浩叹矣。

康与之简介
康与之字伯可,号顺庵,洛阳人,居滑州(今河南滑县)。生平未详。陶安世序其词,引与之自言:“昔在洛下,受经传于晁四丈以道,受书法于陈二丈叔易。”建炎初,高宗驻扬州,与之上《中兴十策》,名振一时。秦桧当国,附桧求进,为桧门下十客之一,监尚书六部门,专应制为歌词。绍兴十七年(1147),擢军器监,出为福建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桧死,除名编管钦州。二十八年,移雷州,再移新州牢城,卒。
康与之诗集
  • 减字木兰花·杨花飘尽 - 康与之 - [宋]

    杨花飘尽。云压绿阴风乍定。帘幕闲垂。弄语千般燕子飞。小楼深静。睡起残妆犹未整。梦不成归。泪滴斑斑金缕衣。
  • 鹧鸪天 - 康与之 - [宋]

    解将天上千年艳,换得人间九日黄。
  • 菩萨蛮 - 康与之 - [宋]

    弱柳小腰身。双双蛾翠颦。
  • 满江红·叹诗书万卷 - 康与之 - [宋]

    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番沈陆。……且置请缨封万户,径须卖剑酬黄犊。恸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 满江红·恼杀行人 - 康与之 - [宋]

    恼杀行人,东风里、为谁啼血。正青春未老,流莺方歇。蝴蝶枕前颠倒梦,杏花枝上朦胧月。问天涯、何事苦关情,思离别。声一唤,肠千结。闽岭外,江南陌。正是堤杨柳,翠条堪折。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
  • 西江月·名与牡丹联谱 - 康与之 - [宋]

    名与牡丹联谱,南珍独比江瑶。闽山入贡冠前朝。露叶风枝袅袅。香玉满苞仙液,绉红圆戚鲛绡。华清宫殿蜀山遥。一骑红尘失笑。
  • 瑞鹤仙·瑞烟浮禁苑 - 康与之 - [宋]

    瑞烟浮禁苑。正绛阙春回,新正方半。冰轮桂华满。溢花衢歌市,芙蓉开遍。龙楼两观。见银烛、星球有烂。卷珠帘、尽日笙歌,盛集宝钗金钏。堪羡。绮罗丛里,兰麝香中,正宜游玩。风柔夜暖。花影乱,笑声喧。闹蛾儿满路,成团打块,簇著冠儿斗转。喜皇都、旧日风光,太平再见。
  • 瑞鹤仙·薄寒罗袖怯 - 康与之 - [宋]

    薄寒罗袖怯。教小玉添香,被翻宫襭。兰缸半明灭。听几声归雁,一帘微月。情波恨叶。索新词、犹自怨别。梦回时、雪暖酥凝,掠鬓宝鸳钗折。凄切。纹窗描绣,旧谱寻棋,变成虚设。同心对结。重来是,甚时节。怅姑苏台上,征帆何许,隐隐遥山万叠。袖红绡、独立无言,偷弹泪血。
  • 忆秦娥·春寂寞 - 康与之 - [宋]

    春寂寞。长安古道东风恶。东风恶。胭脂满地,杏花零落。臂销不奈黄金约。天寒犹怯春衫薄。春衫薄。不禁珠泪,为君弹却。
  • 卜算子·潮生浦口云 - 康与之 - [宋]

    潮生浦口云,潮落津头树。潮本无心落又生,人自来还去。今古短长亭,送往迎来处。老尽东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