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wěi mǐ bù zhèn
[释义] 形容意志消沉。萎靡:精神颓丧;不振作;颓唐:消沉;振:振奋。
[出处] 宋 马永卿《元城先生语录》上卷:“至嘉佑末年,天下之事似乎舒缓,委靡不振,当时士大夫亦自厌之,多有文字论列。”
[拼音] mù guāng duǎn qiǎn
[释义] 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
[出处]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拼音] shǐ zhōng rú yī
[释义] 自始至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
[出处] 《梁书 到洽传》:“明公儒学稽古,淳厚笃成,立身行道,终始如一。”
[拼音] cuò shǒu bù jí
[释义] 措手:着手处理;应付;不及:来不及。着手处理已来不及了。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
[出处]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么措手不及早撺过我?”
[拼音] miào qù héng shēng
[释义] 横生:层现迭出。美妙动人的意趣;时时迸发;处处充溢。形容人的谈吐、诗文等充满了意趣。
[出处] 秦牧《艺海拾贝 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好些平常的事物,在卓越的作者笔下妙趣横生,他们借助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运用譬喻。”
[拼音] xīn huā nù fàng
[释义] 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怒放:盛开。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只他这一番言语举动,便把个舅爷骗得心花怒放。”
[拼音] chàng gāo diào
[释义] 发表似乎高明但脱离实际的论调或说得很好听而不实际去做
[出处] 茅盾《茅盾选集·雷雨前》:“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那里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
[拼音] mǐ mǐ zhī yīn
[释义] 靡靡:颓废萎靡。使人萎靡、颓唐的声音。形容颓废、萎靡或淫荡的音乐。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十过》:“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拼音] fú guāng lüè yǐng
[释义]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出处] 唐 禇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拼音] shān fán jiù jiǎn
[释义] 删:除去。就:趋向。去掉繁杂部分;使它趋于简明。
[出处]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
[拼音] shēn jū jiǎn chū
[释义] 简:少。指人呆在家里;不常出门。
[出处] 唐 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
[拼音] chū fēng tóu
[释义] 出:显露。表现自己,自鸣得意地显示自己比别人行
[出处] 鲁迅《坟·论睁了眼看》:“近来有人以为新诗人的做诗发表,是在出风头。”
[拼音] fān jiāng dǎo hǎi
[释义] 把大江大海都翻转过来;形容水势很大;现在多用来形容声势浩大或力量巨大。也用以形容混乱不堪破坏极甚的情况。
[出处] 唐 李筌《太自阴经》:“东温而层冰澌散,西烈则百卉摧残,鼓怒而走石飞沙,翻江倒海。”
[拼音] gù nòng xuán xū
[释义] 故意耍花招;欺骗人。玄虚:用来掩盖真相;迷惑别人的欺骗手段。
[出处] 韩非《韩非子 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
[拼音] rén fú yú shì
[释义] 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拼音] mǎn qiāng rè chén
[释义] 忱:真实的心情。内心充满了热烈而真诚的感情。
[出处]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拼音] máo sè dùn kāi
[释义] 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开通了。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现在一下开窍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拼音] hún rán yī tǐ
[释义] 浑然:完整不可分。融合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
[出处]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拼音] yǐ lǎo mài lǎo
[释义] 仗着年纪大;卖弄老资格。多形容摆老资格;轻视别人。
[出处] 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一折:“我尽让你说几句便罢,则管里倚老卖老,口里唠唠叨叨的说个不了。”
[拼音] yī zhī bàn jiě
[释义] 很贫乏的知识;很肤浅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出处]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