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中共收录了27976个成语:
  • 一应俱全

    [拼音] yī yīng jù quán
    [释义] 应该有的都齐备了。(一应:所有一切;俱:都)。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案子上调和作料,一应俱全。”
  • 一望无际

    [拼音] yī wàng wú jì
    [释义] 一眼看不到边(际:边)。形容极其辽阔。
    [出处] 宋 秦观《蝶恋花》:“舟泊浔阳城下住,杳霭昏鸦,点点云边树。九派江分从此去,烟浓一望空无际。”
  • 一丘之貉

    [拼音] yī qiū zhī hé
    [释义] 丘:土山。貉:一种像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类;没有什么差别。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 一孔之见

    [拼音] yī kǒng zhī jiàn
    [释义] 孔:小窟窿。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出处] 汉 桓宽《盐铁论 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
  • 一尘不染

    [拼音] yī chén bù rǎn
    [释义] 原为佛教用语。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说道者不为六尘所玷污;保持心地清静。形容不受坏思想、坏作风的沾染和腐蚀。也形容环境清静整洁。
    [出处] 宋 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 一笑置之

    [拼音] yī xiào zhì zhī
    [释义] 笑了一笑就放在旁边了;表示不当一回事。
    [出处] 宋 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 饮鸩止渴

    [拼音] yǐn zhèn zhǐ kě
    [释义] 鸩: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的后果。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霍諝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 贻害无穷

    [拼音] yí hài wú qióng
    [释义] 贻:遗留。留下无穷无尽的祸患。形容后果极坏;影响严重。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三》:“《参同契》炉鼎铅汞,皆是寓言,非言烧烁。方士转向附会遂贻害无穷。”
  • 一窍不通

    [拼音] yī qiào bù tōng
    [释义]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 一语道破

    [拼音] yī yǔ dào pò
    [释义] 一句话就说穿(语:话;道:说)。比喻话说到了本质上或击中要害。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但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话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语道破,必弄到满盘皆空。”
  • 一呼百应

    [拼音] yì hū bǎi yìng
    [释义] 呼:召唤。应:响应。一人发出号召;众人纷纷响应。
    [出处]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因是爪牙四布,一呼百应,远近闻名,人人畏惧,是一个公行大盗,通天神棍。”
  • 一蹶不振

    [拼音] yī jué bù zhèn
    [释义] 蹶:跌倒;振:振作。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到失败;挫折;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出处] 西汉 刘向《说苑 说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 一针见血

    [拼音] yī zhēn jiàn xiě
    [释义] 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一针即瘥。”
  • 一刀两断

    [拼音] yī dāo liǎng duàn
    [释义] 比喻坚决断绝一切关系。
    [出处] 唐 寒山《诗三百三首》:“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断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
  • 耀武扬威

    [拼音] yào wǔ yáng wēi
    [释义] 耀:炫耀;夸耀;武:武力;扬威:显示威风。炫耀武力;显示威风;也作“扬威耀武”。
    [出处] 元 郑光祖《老君堂》第二折:“俺这唐兵人强马壮,耀武扬威,真个是将勇兵骁也。”
  • 一毛不拔

    [拼音] yī máo bù bá
    [释义] 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形容为人十分吝啬;自私。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有口皆碑

    [拼音] yǒu kǒu jiē bēi
    [释义] 碑:记功的石碑;皆:都是。所有人的嘴都是记载功德的碑石。形容为人们普遍称颂。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宝峰文禅师法嗣 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 一意孤行

    [拼音] yī yì gū xíng
    [释义] 不接受人家的劝告;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做(行:行动;做)。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 一如既往

    [拼音] yī rú jì wǎng
    [释义] 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
    [出处] 《第二次握手 六》:“清末以来,到海外求学的中国人何止千百,在学业上有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中国又穷又弱的现状一如既往,丝毫无所改变。”
  • 洋洋大观

    [拼音] yáng yáng dà guān
    [释义] 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气象宏大;非常可观。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