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中共收录了27976个成语:
  • 海底捞针

    [拼音] hǎi dǐ lāo zhēn
    [释义]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一面点起民壮,分头追捕,多应是海底捞针,那寻一个。”
  • 寸土必争

    [拼音] cùn tǔ bì zhēng
    [释义] 寸土:极小的一片土地。一点土地也不让敌方侵占;要进行争夺。形容斗争激烈尖锐和针锋相对。也作“尺寸必争”、“寸土不让”。
    [出处] 《新唐书 李光弼传》:“两军相敌,尺寸必争。”
  • 起早贪黑

    [拼音] qǐ zǎo tān hēi
    [释义] 早起晚睡。形容人非常辛勤。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咱们命苦的人,起早贪黑,翻土拉块,吃柳树叶子。”
  • 弃暗投明

    [拼音] qì àn tóu míng
    [释义] 弃:背弃;暗:黑暗;明:光明。抛弃反动的一面;投向光明的一面。形容断绝旧的一切;投向新的、有光明的前程。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公何不弃暗投明,共成大业?”
  • 求同存异

    [拼音] qiú tóng cún yì
    [释义] 寻求彼此的共同处;保留彼此的分歧处。
    [出处] 《人民日报》1965.3.23:“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 不了了之

    [拼音] bù liǎo liǎo zhī
    [释义] 了:完结;了结;不了:不结束;不过问。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它。指对没办完的或需解决的问题、事情不过问;拖延敷衍过去就算完事。
    [出处] 宋 叶少蕴《避暑录语》上卷:“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是戏谈。”
  • 黄金时代

    [拼音] huáng jīn shí dài
    [释义] 指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也指经济、文化最繁荣兴旺的时期。
    [出处] 廖仲恺《中国人民和领土在新国家建设上之关系》:“自己不想个正当方法奋斗去,却敛着手等候那黄金时代来碰他。”
  • 叽叽喳喳

    [拼音] jī jī zhā zhā
    [释义] 语音杂乱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7回:“忽然又听得隔房一阵人声,叽叽喳喳说的都是天津话。”
  • 不落窠臼

    [拼音] bù luò kē jiù
    [释义] 窠臼:旧框框;老套子;现成格式。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也作“不落俗套”。
    [出处] 明 胡应麟《诗薮》:“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 不毛之地

    [拼音] bù máo zhī dì
    [释义] 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出处] 《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 开天辟地

    [拼音] kāi tiān pì dì
    [释义] 辟:开辟。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才开始了人类历史。用来指开创人类的历史或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
    [出处] 《隋书 音乐志中》:“开天辟地,峻岳夷海。”
  • 不偏不倚

    [拼音] bù piān bù yǐ
    [释义] 偏、倚:不正;歪。原指儒家的中庸之道。现指不偏袒任何一方。
    [出处] 宋 朱熹《中庸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 不平则鸣

    [拼音] bù píng zé míng
    [释义]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
    [出处] 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不怀好意

    [拼音] bù huái hào yì
    [释义] 怀:包藏。没安好心。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听了这话,自家肚里寻思道:‘这妇人不怀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
  • 口口声声

    [拼音] kǒu kǒu shēng shēng
    [释义] 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
    [出处] 元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 克敌制胜

    [拼音] kè dí zhì shèng
    [释义] 克:战胜;制胜:取得胜利。战胜敌人;取得胜利。
    [出处] 孙武《孙子 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 不失时机

    [拼音] bù shī shí jī
    [释义] 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
    [出处] 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这时离国共分裂还有两个月,如果……努力去做,还不失时机。”
  • 欢天喜地

    [拼音] huān tiān xǐ dì
    [释义] 形容非常高兴、快乐。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则见他欢天喜地,谨依来命。”
  • 不速之客

    [拼音] bù sù zhī kè
    [释义] 速:邀请。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出处] 《周易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孔颖达疏:“速,召也。不须召唤之客有三人自来。”
  • 不痛不痒

    [拼音] bù tòng bù yǎng
    [释义] 比喻评论、批评等不能触及实质;没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
    [出处] 明 吴炳《情邮记 反噬》:“这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