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ù bù xiá jiē
[释义] 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
[出处] 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见其扬翬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
[拼音] mò bù guān xīn
[释义] 漠:冷淡;冷漠。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
[出处] 明 朱之瑜《与冈骑昌纯书二首》:“至于一身之荣瘁,禄食之厚薄,则漠不关心,故惟以得行其道为悦。”
[拼音] mò shǒu chéng guī
[释义]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出处] 清 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拼音] mù kōng yī qiè
[释义] 空: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但他恃着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内。”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释义] 模棱:说话处事含混;两可: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形容对事情的两面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
[出处] 《旧唐书 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拼音] míng bù xū chuán
[释义] 虚:不真实。传出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传。’”
[拼音] míng zhé bǎo shēn
[释义] 明哲:明智;通达事理。指洞察事理、聪慧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也指为了个人得失不坚持原则;与世无争。
[出处] 《诗经 大雅 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拼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释义] 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拼音] máng cì zài bèi
[释义] 芒刺:谷类壳上的细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形容心中惶恐不安、坐卧不宁。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拼音] mǎn miàn chūn fēng
[释义] 春风:春天温暖的风。本指春风拂面;温暖宜人。现指心情喜悦;满脸笑容。也用以形容和蔼热情的面容。
[出处] 元 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得胜归来喜笑浓,气昂昂,志卷长虹,饮千钟,满面春风。”
[拼音] mán bù jiǎng lǐ
[释义] 蛮:野蛮;粗暴。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出处]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蛮不讲理,行凶犯法的人。”
[拼音] miàn miàn jù dào
[释义] 俱:都。各方面都照顾到。也指虽然各方面都照顾到;但重点不突出;很一般化。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他八股做得精通,自然办起事来亦就面面俱到了。”
[拼音] míng mù zhāng dǎn
[释义] 张胆:放大胆量。原来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公开放肆。
[出处] 《晋书 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拼音] měi bù shèng shōu
[释义] 胜:尽;收:接收;领略。形容美好的事物、景色非常多;人们一时间领略、欣赏不过来。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见其鸿富,美不胜收。”
[拼音] mǎn zài ér guī
[释义] 满:满满地;载:装载;归:返回。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也作“捆载而归”或“满车而归”。
[出处] 宋 倪思《经鉏堂杂志》:“里有善干谒者,徒有而出,满载而归,里人无不羡之。”
[拼音] mào hé shén lí
[释义] 貌:外表;神:内心。指外表上一致;内心里不一样。形容表面上关系很融洽;而实际上各怀心思。
[出处]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得新忘旧》:“自有此宠复,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对,亦只貌合神离耳。”
[拼音] mó jiān jiē zhǒng
[释义] 摩:接触;踵:脚跟。肩挨肩;脚尖连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或比喻事物接连不断的出现。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拼音] míng zhī gù fàn
[释义] 明知不对;却故意违犯。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问:‘一切生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拼音] miàn mù yī xīn
[释义] 一下子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拼音] mù yǐ chéng zhōu
[释义] 木头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出处]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据你说来,则木已成舟,实难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