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hān míng shuǐ xiù
[释义]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出处] 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拼音] sāo rén mò kè
[释义] 骚人:原指《离骚》作者屈原及楚辞作者;后泛指诗人;墨客:文人。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出处] 《宣和画谱 宋迪》:“运思高妙,如骚人墨客登高临赋。”
[拼音] shéng jù mù duàn
[释义] 拉绳作锯;也能锯断木头。比喻力量虽小;条件虽差;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就能把难办的事做成。
[出处]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拼音] shì féng qí huì
[释义] 会:时机。恰巧遇到那个时机。
[出处] 唐 薛用弱《集异记 李子牟》:“子牟客游荆门,适逢其会。”
[拼音] shāo xùn yī chóu
[释义] 比较起来,稍微差一点。
[出处] 清 李渔《闲情偶寄 演习 脱套》:“才锋笔藻可继还魂,其稍逊一筹者,则在气与力之间耳。”
[拼音] shǎo ān wù zào
[释义] 毋:不要。暂且安心等一会儿;不要急躁。
[出处] 唐 韩愈《答吕毉山人书》:“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所为,少安无躁。”
[拼音] shì gǔ fēi jīn
[释义] 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且儒雅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拼音] shǐ zhì bù yú
[释义] 表示永远不变心。
[出处] 《晋书 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拼音] shí bù gān wèi
[释义] 甘:味道好。吃东西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形容心中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传》:“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拼音] shēn zhái dà yuàn
[释义] 房屋多厕而有围墙的院子。旧时多指富贵人家。
[出处] 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他每待强巴劫深宅大院,便待折摧了舞榭歌楼。”
[拼音] sǐ ér hòu yǐ
[释义] 已:停止;完毕。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拼音] shēng cái zhī dào
[释义] 生财:获得财富。发财的门路。
[出处] 《孔子家语 王言解》:“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
[拼音] shēn wù tòng jí
[释义] 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拼音] shí ér bù huà
[释义] 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姑妄听之六》:“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愦僻谬,贻害无穷。”
[拼音] shēn xìn bù yí
[释义] 非常相信;毫不怀疑。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梦狼》:“慰藉翁者,咸以为道路讹传,惟翁则深信不疑。”
[拼音] shào bù gēng shì
[释义] 少:年少。更:经历。指年纪轻;阅历不多。形容缺乏经验或不懂人情世故。
[出处] 《晋书 周顗传》:“君少年未更事。”
[拼音] shēng huā miào bǐ
[释义] 传说唐朝诗人李白少年时梦见笔头生花;从此才华横溢。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出处]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拼音] shuǐ zhǎng chuán gāo
[释义] 指水位上升;船身也就随着提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长姐儿更不想到此时,水涨船高,不曾吃尽苦头,怎得修成人上人。”
[拼音] shéng zhī yǐ fǎ
[释义] 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
[出处] 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拼音] sì mǎ nán zhuī
[释义] 驷马:一车所驾的四匹马。形容话已说出;就无法追回或说话算数。
[出处] 《新五代史 晋高祖皇后李氏传》:“不幸先帝厌代,嗣子承祧,不能继好息民,而反亏恩负义。兵戈屡动,驷马难追,戚实自贻,咎将谁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