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cán shí jīng tūn
[释义] 食:吃;吞:整个儿咽下去。像蚕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来;或像鲸鱼吃食一样大口大口吞。比喻强国用逐步侵占或一举吞并的方式侵略弱国领土。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六》:“汝先遗二孤侄,汝蚕食鲸吞,几无余沥。”
[拼音] fā fèn wàng shí
[释义]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拼音] jiē lái zhī shí
[释义]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拼音] gān shí hǎo yī
[释义] 甘:甜。指吃穿都是好的。形容生活奢华
[出处]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0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拼音] hǔ bù shí ér
[释义] 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出处] 明·杨珽《龙膏记·藏春》:“你爹爹既往洛阳,一时未归,待异日我自慢慢劝他,虎毒不食儿,孩儿切莫短见。”
[拼音] shí wú qiú bǎo
[释义] 饱:吃足。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有节制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拼音] shí bù chōng jī
[释义] 犹言食不果腹。
[出处] 南朝·宋·刘彧《立晋熙王嗣诏》:“而诸孙纩不温体,食不充饥,付之姆你之手。”
[拼音] hóu fú yù shí
[释义] 侯服:王侯之服;玉食:珍美食品。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荒殖其货。侯服王食,败俗伤化。”
[拼音] jīng tūn cán shí
[释义] 像鲸鱼吞食一口吞下,像蚕吃桑叶逐步侵占。比喻用各种手段侵吞
[出处] 清 王韬《英宜保土》:“若土耳机三土一旦为俄所鲸吞蚕食,则地兼三海,拓疆万里。”
[拼音] bù shí yān huǒ
[释义]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②指诗文立意
[出处] 《终有报》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烟火,体气欲仙。”
[拼音] xiān yī měi shí
[释义] 鲜:有光彩的。穿的是华丽的衣服,吃的是美味的食品。形容生活优裕。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德称此时虽然借寓僧房,图书满案,鲜衣美食,已不似在先了。”
[拼音] shí bù xià yàn
[释义] 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出处] 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拼音] bào yǐn bào shí
[释义] 又猛又急地大量吃喝,使身体失调
[出处] 王朔《我是你爸爸》:“长得单薄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即使从现在起就牛肉牛奶地暴饮暴食,换出一身牛力气也得寒暑几载。”
[拼音] měng hǔ pū shí
[释义] 老虎扑向食物。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出处]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放下酒杯,猛虎扑食似的扑出去。”
[拼音] bìng rì ér shí
[释义] 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形容生活穷困。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郑玄注:“二日用一日食也。”
[拼音] chī bái shí
[释义] 白吃别人的饭,光吃饭不工作,吃东西不付钱,也指不务正业专靠讹诈为生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8卷:“况列位在此,无有我不破钞,反吃白食的。”
[拼音] è hǔ bù shí zǐ
[释义] 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伤害亲近者。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山僧失口曰:‘恶习虎不食子。’”
[拼音] shí zū yī shuì
[释义] 依靠百姓缴纳的租税生活。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下》:“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
[拼音] ěr shí zhī tán
[释义] 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 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
[拼音] rì shí wàn qián
[释义] 每天吃喝花费上万钱财。形容生活极其奢侈。
[出处] 《晋书 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