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ū yán fù shì
[释义] 趋:趋向;迎合。炎:热。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处] 宋 陈善《扪虱新话 趋炎附势自古而然》:“盖趋炎附势,自古然矣。”
[拼音] yì bù yì qū
[释义] 亦:也;步:行走;趋:快走。原指学生紧紧追随老师;后来形容处处模仿或一味地追随他人。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拼音] qū zhī ruò wù
[释义] 趋:奔赴;旧附快走。鹜:鸭子。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急着赶去。
[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拼音] ē shí qū sú
[释义] 阿:迎合。迎合时尚和世俗。
[出处] 恽代英《再复毕几庵书》:“故办杂志者,当研究社会心理(然此决非阿时趋俗,只以顺其势而利导之耳)。”
[拼音] dà shì suǒ qū
[释义] 大势:总体局势;趋:向、往。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出处] 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拼音] fù shì qū yán
[释义] 谓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
[出处] 明·无名氏《赠书记·奚妈辨本》:“朝庭一时无公道,我难道附势趋炎,把是非颠倒。”
[拼音] bì xiōng qū jí
[释义] 避:避开;趋:奔赴。指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
[出处] 宋 王观国《学林 祠卜》:“以此知曾参不入胜母,汉祖不留柏人,避凶趋吉,所不可废。”
[拼音] wéi lì shì qū
[释义] 见“惟利是图”。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若以罪之大小而论,那宰牛的原算罪魁,但此辈无非市井庸愚,只知惟利是趋,岂知善恶果报之道。”
[拼音] qū zhī rú wù
[释义] 趋:快走;鹜:野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竞相追逐某一事物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第11卷:“毕尚书宏奖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趋之如鹜。”
[拼音] bèi běn qū mò
[释义]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拼音] chǐ bù shéng qū
[释义] 谓行有准绳,循法度。
[出处] 清·冯桂芬《复庄卫生书》:“以彼其文,岂不周规折矩,尺步绳趋,侍乎否否乎?”
[拼音] qū lì bì hài
[释义] 趋:奔向。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有害的一面。
[出处] 汉·霍谞《奏记大将军梁商》:“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
[拼音] bì nán qiù yì
[释义] 指避开困难的而拣容易的做。
[出处] 见“避难就易”。
[拼音] qū yán fù rè
[释义] 趋:奔走;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处] 《宋史 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拼音] qū jí bì xiōng
[释义] 趋:奔向。吉:吉利,平安。走向吉利美好的方面,避开凶祸灾难。亦作“趋吉逃凶”、“避凶趋吉”。
[出处] 明·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趋吉避凶,儒者之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不然。圣人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吾等问于高明之人,当趋吉避凶。”
[拼音] qū quán fù shì
[释义] 趋:奔走;权: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处] 宋 李觏《名公手书 萧注》:“注鄙人,然而有志于圣贤之术,心铭足下之道,故发此书以闻,非今之趋炎附势辈,闻足下有大名而沽相知之幸,足下其以为是非。”
[拼音] yǔ xíng shùn qū
[释义] 《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原谓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
[出处] 《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
[拼音] qū shí fù shì
[释义] 迎合时尚,依附权势。多用作贬义。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如此人趋时附势以得富贵而自为乐者也。”元 刘壎《隐居通议 经史二》:“盖趋时附势人情则然,古今所同也。何责于薄俗哉?”
[拼音] fù yán qū rè
[释义] 比喻趋附时贵权势。
[出处] 明·王錂《春芜忘·宴赏》:“下官楚大夫登徒履便是,附炎趋热,色厉内茬。”
[拼音] bì sú qū xīn
[释义] 避:舍弃;趋:奔赴,趋向。指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
[出处] 叶圣陶《未厌集 苦辛》:“‘拜年’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崇尚虚文的陋俗罢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