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uò rán kāi lǎng
[释义]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出处] 晋 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拼音] huò rán guàn tōng
[释义] 豁然:开阔通达的样子;贯:贯穿;通:通晓。一下子就彻底明白;通晓了。
[出处] 宋 朱熹《大学章句》:“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拼音] huò dá dà dù
[释义] 豁达:开朗;大度:气量大。形容人心的开阔;有度量;能容人。
[出处] 晋 潘岳《西征赋》:“观夫汉高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豁达大度而已也。”
[拼音] huō rán dà wù
[释义] 形容彻底晓悟。
[出处] 唐·慧能《坛经·宣诏品》:“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拼音] fà tū chǐ huò
[释义] 关发脱光,牙齿豁落。形容人已衰老。
[出处]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私自怜悼,悔其初心,发秃齿豁,不见知己。”
[拼音] dà dù huò dá
[释义] 大度:气量大;豁达:开朗。形容人宽宏开通,有度量,能容人
[出处] 清·许奉恩《里乘》第五卷:“公大度豁达,殊不介意。”
[拼音] huō rán dùn wù
[释义] 同“豁然大悟”。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贾豁然顿悟,曰:‘翁不知贾奉雉即某是也。’翁大骇,走报其家。”
[拼音] kuān huō dà dù
[释义] 胸怀宽阔,度量大。
[出处] 水运宪《祸起萧墙》七:“他们总算保持住了宽豁大度的神态。”
[拼音] tóu tóng chǐ huò
[释义] 童:原指山无草木,比喻人秃顶;豁:缺口。头顶秃了,牙齿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状态。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拼音] tóu bái chǐ huō
[释义] 豁:破缺。头发白,牙齿缺。形容人衰老的状态
[出处] 清·汪琬《答陈蔼公论文书》:“年比四十,而精气衰耗,头白齿豁。”
[拼音] tiāo sān huō sì
[释义] 谓挑拨是非。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7回:“我们这个搅家不良,挑三豁四,丈二长的舌头,谁家着的他罢?”
[拼音] huō rán shěng wù
[释义] 同“豁然大悟”。
[出处] 《五灯会元·西天祖师·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祖曰:‘汝被我解。’马鸣豁然省悟,稽首皈依,遂求剃度。”
[拼音] huò dá xiān shēng
[释义] 指人心胸坦荡,头脑清醒
[出处] 《子不语》:“此处向不平静,自豁达先生过后,永无为祟者。”
[拼音] huò rán wù jiě
[释义] 豁然:形容开阔;解:消散。像雾消散一样,心中的疑团一下子消失了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积年凝滞,豁然雾解。”
[拼音] huō rén ěr mù
[释义] 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
[出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拼音] huō rán kāi wù
[释义] 同“豁然大悟”。
[出处] 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初闻安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
[拼音] huō kǒu jié shé
[释义] 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出处]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