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wǎng kǒu bá shé
[释义] 比喻信口胡说。多指造谣生事,恶意中伤。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5回:“是那个嚼舌根的?没空生有,枉口拔舌,调唆你来欺负老娘!”
[拼音] diào chún nòng shé
[释义] 见“调唇弄舌”。
[出处]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况在私衙中,料中外人来往,恣意调唇弄舌。”
[拼音] tiáo zuǐ xué shé
[释义]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出处]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拼音] mó pò kǒu shé
[释义] 比喻说了很多的话
[拼音] pín zuǐ huá shé
[释义] 同“贫嘴贱舌”。
[出处] 刘绍棠《蒲柳人家》:“打明天清早起,不许你再跟大姑娘小媳妇儿贫嘴滑舌。”
[拼音] dù kǒu jié shé
[释义] 犹言杜口吞声。
[出处] 汉·焦赣《易林·比之咸》:“杜口结舌,心中拂郁,去灾患生,莫所告冤。”
[拼音] bái fèi kǒu shé
[释义] 谈话一无所获
[拼音] jié shé dù kǒu
[释义]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子,动弹不得。杜:堵塞。保持缄默,闭口不言。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
[拼音] ěr mù hóu shé
[释义]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
[出处]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拼音] wàng kǒu bā shé
[释义] 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必定还要妄口巴舌血淋淋的起这样恶誓么?”
[拼音] gāo chún fàn shé
[释义] 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
[出处] 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其外膏唇贩舌,分路扬镳,无罪无辜,如兄如弟。”
[拼音] gǔ chún zǎ shé
[释义] 同“鼓唇摇舌”。
[出处] 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而胥吏衙役辈鼓唇咋舌,欲以罔利。”
[拼音] shì fēi kǒu shé
[释义] 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是为田地上坏了手足亲情,到不如穷汉赤光光没得承受,反为干净,省了许多是非口舌。”
[拼音] dīng zuǐ tiě shé
[释义] 形容嘴硬,不认错,不服输。
[出处] 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法座下有甚么不能了达。钉嘴铁舌,铜头铁额,火眼金睛,都来问禅。”
[拼音] qī shé bā zuǐ
[释义] 同“七嘴八舌”。
[出处] 丁玲《奔》:“茶馆里又围了许多人,都把他们当做谈话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没有一句话可以暂时使他们宽心一下。”
[拼音] wǎng kǒu kuáng shé
[释义] 见“枉口拔舌”。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7回:“那张氏穿针儿枉口诳舌,陷害无辜。”
[拼音] kǒu gàn shé jiāo
[释义] 见“口燥唇干”。
[出处] 清·刘璋《斩鬼传》第四回:“两个人想来想去,总没个好法于。看看想到半夜,饿的龌龊口干舌焦,只的问仔细鬼道:‘老弟,我们饥了。我有带来的一包狗粪,请你如何?’”
[拼音] jiāo chún bì shé
[释义] 谓费尽口舌。
[出处] 明·吕坤《呻吟语》第二卷:“不然,终日三五聚谈,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拼音] duō zuǐ ráo shé
[释义] 指嘴多,不该说而说或爱管闲事
[出处] 《三遂平妖传》第二回:“那个多嘴饶舌的、闲在那里不去打瞌睡,却去报新闻,搬起这样是非。”
[拼音] jìn kǒu juàn shé
[释义] 谓缄默不言。
[出处] 宋·苏洵《谏论下》:“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