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è ér bù huāng
[释义] 同“乐而不淫”。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又《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宜。”杜预注:“节之以礼。”
[拼音] lè ér bù yín
[释义] 快乐而不放荡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拼音] miàn qiáng ér lì
[释义]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出处] 《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拼音] wàng fēng ér jiàng
[释义] 风:踪影。降:投降。看见敌人的影子便缴械投降。形容军队毫无士气。
[出处]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自起兵之后,所过城池望风而降。”
[拼音] miáo ér bù xiù
[释义]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拼音] mén shī ér tán
[释义] 扪:按。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形容谈吐偷窃,无所畏忌。
[出处] 《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拼音] xiào ér bù dá
[释义] 只是微笑着,不作正面回答。
[出处] 唐 李白《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拼音] ní ér bù zǐ
[释义] 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出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拼音] pín ér wú chǎn
[释义] 谓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拼音] qīng ěr ér tīng
[释义] 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出处] 《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拼音] qǐ zú ér dài
[释义] 抬起脚后跟等着。比喻盼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拼音] rú shì ér yǐ
[释义] 而已:罢了。就这样罢了,再没有别的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自序:“晨起洒扫,午餐而夕寐,弹琴读书,晤对良朋,如是而已。”
[拼音] wú jìng ér xíng
[释义] 胫:小腿。没有腿而能行走。比喻事物用不着推行,能迅速传播。
[出处]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拼音] rú rù bào yú zhī sì,jiǔ ér bù wén qí chòu
[释义] 鲍鱼:咸鱼;肆:店铺。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
[出处]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拼音] shū ér bù lòu
[释义]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出处]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拼音] sì fēi ér shì
[释义] 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
[拼音] cóng fēng ér mí
[释义] ①谓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比喻强弱悬殊,弱者不堪一击,即告瓦解。②谓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比喻仿效、风行之迅速。
[出处] 《汉书·韩信传》:“于是用广武君策,发使燕,燕从风而靡。”
[拼音] zhōng dào ér fèi
[释义] 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拼音] guān xìn ér dòng
[释义] 衅:缝隙,裂痕。瞄准敌人的空隙进行进攻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随武子曰:‘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
[拼音] guā mù ér shì
[释义] 刮目:擦拭眼睛,指去掉老看法。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去看待
[出处] 李脃人《暴风雨前》第五部分:“田老兄那么亲切的拍着他的膀膊道:‘士三日不见,当刮目而视,吾子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