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guāng cǎi duó mù
[释义] 光彩:光泽和颜色;夺目:耀眼。形容光彩极为鲜艳;极为耀眼。形容事物美好;引人注目。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玉台翠树,光彩夺目。”
[拼音] mù bù zhuǎn jīng
[释义] 睛:眼珠。眼睛不眨;眼珠不转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得出神。
[出处] 晋 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拼音] mù guāng duǎn qiǎn
[释义] 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
[出处]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拼音] ěr wén mù dǔ
[释义]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见亲眼看到。
[出处] 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拼音] ěr mù yī xīn
[释义] 听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出处] 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拼音] sǐ bù míng mù
[释义]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将要死之时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来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实现;死不甘心。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拼音] qiǎo lì míng mù
[释义] 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
[出处] 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拼音] mù zhōng wú rén
[释义] 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
[出处] 《说唐》第七回:“你看他目中无人,待我去打这狗头下来。”
[拼音] miàn mù quán fēi
[释义] 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拼音] mù wú fǎ jì
[释义] 不把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出处] 巴金《家》:“今天要检查日货,明天又捉商人游街,简直目无法纪。”
[拼音] ěr cōng mù míng
[释义] 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
[出处] 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拼音] mù bù xié shì
[释义] 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拼音] miàn mù kě zēng
[释义] 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厌恶。相貌丑陋;令人厌恶。
[出处] 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拼音] yī mù shí háng
[释义]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 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拼音] gāng jǔ mù zhāng
[释义] 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理分明。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拼音] chēng mù jié shé
[释义] 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出处]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拼音] bù kān rù mù
[释义] 堪:忍受。形象或文字十分粗俗;使人看不下去。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酒保陪笑道:‘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
[拼音] méi qīng mù xiù
[释义] 眉、目:泛指容貌;清、秀:秀丽而不俗气。形容容貌清俊秀丽。
[出处] 元 李直夫《合同文学》第一折:“有个孩儿唤做安住,今年三岁,生得眉清目秀,是好一个孩儿也。”
[拼音] xiān yàn duó mù
[释义] 色彩鲜美艳丽,十分引人注目。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
[拼音] cè mù ér shì
[释义] 侧目:斜着眼睛;视: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