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uì jí jì yī
[释义] 讳:忌讳;疾:疾病;忌:怕。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出处] 宋 周敦颐《周子通书 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拼音] jí è rú chóu
[释义] 疾:厌恶;憎恨;恶:指坏人坏事。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出处] 汉 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月,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拼音] tòng xīn jí shǒu
[释义] 伤心而且头痛。形容伤心痛恨到了极点。疾首:头痛。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拼音] jī láo chéng jí
[释义] 劳:劳累;疾:病。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公孙归生,积劳成疾,卧不能起,城中食尽,饿死者居半,守者疲困,不能御敌。”
[拼音] dà shēng jí hū
[释义] 疾:急。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觉。现多指就某一问题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呼吁。
[出处] 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拼音] shǒu jí yǎn kuài
[释义] 疾:快。眼到手也到;指手和眼睛的动作都很快。形容动作机灵;眼光敏捷。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原来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乱之时……哪吒脑后,着左膊上一棒打来。”
[拼音] jí yán lì sè
[释义] 疾:急速;厉:严厉。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常用来形容人发怒时说话的表情态度。
[出处] 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四》:“平居于人无忤,睦亲族以礼,抚臧获以恩,未尝疾言厉色。”
[拼音] shēn wù tòng jí
[释义] 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拼音] bù jí bù xú
[释义] 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
[出处] 宋 黄庭坚《王纯中墓志铭》:“君调用财力,不疾不徐,劳民劝功,公私以济。”
[拼音] xuǎn jiè zhī jí
[释义] 形容无关紧要的小毛病。也比喻容易解决的小问题或为害尚轻的小祸害。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直谏》:“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
[拼音] jí fēng zhòu yǔ
[释义] 疾:又快又猛;骤: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出处] 《淮南子 兵略训》:“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
[拼音] jí fēng bào yǔ
[释义] 疾: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出处] 《淮南子 兵略训》:“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
[拼音] bào fēng jí yǔ
[释义] 暴:急骤,猛烈;疾:迅疾。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出处] 《清史稿 灾异志三》:“三年六月初十日,定海暴风疾雨,坏各埠船,溺死兵民无数。”
[拼音] fèn bǐ jí shū
[释义] 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出处] 宋 张克庄《题方汝一班师赞后》:“或隐匿未彰,而奋笔疾书;或一语之乖谬,或一行之谄曲,虽其人之骨已朽,必绳以《春秋》之法,读之使人汗出。”
[拼音] jí fēng jìn cǎo
[释义] 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出处] 《东观汉记 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
[拼音] yǎn jí shǒu kuài
[释义] 形容做事机警敏捷。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倘或被眼疾手快的拿了送官,如之奈何?”
[拼音] gāo huāng zhī jí
[释义] 指不可医治的绝症。
[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拼音] jí shēng lì sè
[释义] 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
[出处] 明 马愈《马氏日抄 胡宗伯》:“虽盛怒,未尝疾声厉色。”
[拼音] fù xīn zhī jí
[释义] 腹心:比喻要害处;疾:疾患。比喻要害处的祸患。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六年》:“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
[拼音] jí è hào shàn
[释义] 憎恨丑恶,喜好善美。形容事非界线清楚
[出处] 《新唐书·王珪传》:“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