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ǐ qù huó lái
[释义] 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活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当下众人将那崔宁与小娘子死去活来拷打一顿。”
[拼音] zuì gāi wàn sǐ
[释义] 罪孽深重;判一次死刑还不足以抵罪。(万死:死一万次)。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随命侍者领去,弃之沟渎。婢子罪该万死。”
[拼音] shēng sǐ yōu guān
[释义] 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出处] 《龙虎风云记》:“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体啊!”
[拼音] tù sǐ hú bēi
[释义] 兔子死了;狐狸很悲伤。比喻因同类遭遇不幸而悲痛伤感。悲:悲伤。
[出处] 元 汪元亨《折桂令 归隐》曲:“鄙高位羊质虎皮,见非辜兔死狐悲。”
[拼音] shì sǐ bù qū
[释义] 立誓宁死也不屈服。
[出处] 宋·朱熹《跋王枢密答司马忠洁公帖》:“司马忠洁公仗节虏廷,誓死不屈。”
[拼音] sǐ xīn yǎn ér
[释义] 固执拘泥,想不开。比喻性情固执,或者遇事想不开的人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死心眼儿了!”
[拼音] bàn sǐ bù huó
[释义] 半死:接近死亡;多指生命受到极大折磨、摧残的状况。没有精神;毫无生气;形容人精神不振或事业萧条。
[出处] 清 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刑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不活的人,都收监了。”
[拼音] sǐ bù gǎi huǐ
[释义] 到死也不肯改过悔悟。形容极其顽固;坚持错误。
[出处] 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少数极顽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着右派帽子进棺材。”
[拼音] sǐ dé qí suǒ
[释义] 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地方。
[出处] 《魏书 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拼音] shě sǐ wàng shēng
[释义] 舍死:舍得牺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处] 元 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拼音] shě shēng wàng sǐ
[释义]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
[出处]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拼音] sǐ duì tóu
[释义]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
[出处]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现在他们怕我们防得厉害,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做成个死对头。”
[拼音] lù sǐ shuí shǒu
[释义] 鹿:猎取的对象。追鹿不知落入谁手。指政权不知落入谁人之手;后借指不知胜利归属何人。
[出处] 《晋书 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拼音] sǐ bù huǐ gǎi
[释义]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
[出处]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虽是吃后悔药可悲,但总比那些花岗岩脑壳至死不悔改的好得多。”
[拼音] zhì sǐ bù wù
[释义] 到死都不觉悟。形容顽固不化。悟:醒悟。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拼音] sǐ lǐ qiú shēng
[释义] 同“死中求生”。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合我师傅父女两人,费了无限精神,成全得我转祸为福,死里求生,重归故里。”
[拼音] zhì sǐ bù biàn
[释义] 至:到。到死都不变。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拼音] xún sǐ mì huó
[释义] 叫喊着要去死。多形容因极其悲痛或耍无赖而疯疯颠颠的样子。
[出处] 元 关汉卿《金钱池》:“只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无非是为俺家的缘故。”
[拼音] yī tán sǐ shuǐ
[释义] 一池子死水。比喻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潭:深水池。
[出处] 元 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我正忒坎坷,自怨咨,九重天忽有君恩至,正是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拼音] sǐ jì yìng bèi
[释义] 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
[出处] 叶圣陶《我呼吁》:“你们要招收的决不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