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à zuò wén zhāng
[释义] 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出处] 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前回的一封信,我见过几次转载,有些人还因此大做文章,或毁或誉。”
[拼音] dà chī yī jīng
[释义] 形容非常吃惊。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则一张那员外大吃一惊,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
[拼音] jǔ zhǐ dà fāng
[释义] 举动不俗气,不做作。形容人行为动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经的女子,见了人一样,不见人也是一样,举止大方,不轻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碍甚幺呢?”
[拼音] dà chī dà hē
[释义] 狼吞虎咽地吃。指没有节制,没有计划地吃喝。指进行大规模、高档次的吃喝活动
[出处]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七回:“蒋爷苦劝,自己端起酒杯,大吃大喝,连说带笑。”
[拼音] dà yǒu kě wéi
[释义] 事情很值得做;很有开拓或发展有前途。
[出处]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地方虽一千余里,仙民成俗,大有可为。”
[拼音] dì dà wù bó
[释义]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拼音] xiǎo tí dà zuò
[释义] 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出处] 明 杨聪《玉堂荟记》:“成既被提入京,欲伸前志,每为范木渐所阻,迨苋以艰去,而成遂奏揭纷出,小题大作矣。”
[拼音] yīn xiǎo shī dà
[释义] 因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
[出处] 汉 刘昼《新论》:“灭国亡身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拼音] dà zhì ruò yú
[释义] 很有智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愚蠢。
[出处] 宋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拼音] dǎn dà xīn xì
[释义] 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出处] 鲁迅《书信集 致罗清桢》:“我是主张青年发表作品,要‘胆大心细’的,因为心若不细,便容易走入草率的路。”
[拼音] dà fàng jué cí
[释义] 厥:其;他的。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含贬义;指人夸夸其谈大发议论;而且言不中肯。有时也指胡说八道。
[出处] 清 赵翼《殴北诗话 苏东坡诗》:“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拼音] dà fù pián pián
[释义] 便便:肥胖的样子。肚子又大又肥。形容人长得非常肥胖。多指腹内空虚而言。现也多用形容不劳而获的人。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边韶传》:“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拼音] huò dá dà dù
[释义] 豁达:开朗;大度:气量大。形容人心的开阔;有度量;能容人。
[出处] 晋 潘岳《西征赋》:“观夫汉高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豁达大度而已也。”
[拼音] tiān xià dà luàn
[释义] 天下:指中国或世界。全国或全世界的局势动荡不安。
[出处] 《后汉书·曹节传》:“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方者。”
[拼音] kuā dà qí cí
[释义] 词:言论。语言夸张;超过事实。
[出处] 《宋史 王祖道传》:“蔡京开边,祖道欲乘时徼富贵,诱王江酋、杨晟免等使纳士,夸大其辞。”
[拼音] dà jīng shī sè
[释义]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拼音] wēi yán dà yì
[释义] 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微:精深;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深远或深刻的意义。
[出处] 清 黄宗羲《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其微言大义,苟非工大积久,能见本体。”
[拼音] wú shāng dà yǎ
[释义] 伤:妨害;大雅:雅正;正道。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5回:“像这种当个顽意儿,不必问他真的假的,倒也无伤大雅。”
[拼音] yè láng zì dà
[释义] 夜郎:汉代我国西南方的一个地方政权;自大:自以为很大。比喻孤陋寡闻;妄自尊大。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拼音] dà nàn lín tóu
[释义] 难:灾祸;临:到来。大灾大祸降临头上。
[出处] 庄周《庄子 秋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