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ǒu bù zé yán
[释义] 指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随便
[出处] 《北史 魏艾陵伯子华传》:“性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
[拼音] bì kǒu bù yán
[释义] 闭住嘴巴不言语;指有话不说。
[出处] 西汉 桓宽《盐铁论 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拼音] kǒu jiǎo shēng fēng
[释义] 比喻说话流利,能说会道
[出处] 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这样骂人的时候却是口角生风,不再有‘这个是’的打搅了。”
[拼音] rú chū yī kǒu
[释义] 象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内储说下》:“问左右,左右言无有,如出一口。”
[拼音] jiān kǒu jié shé
[释义] 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出处] 明 张煌言《上延平王书》:“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拼音] jiān kǒu bù yán
[释义] 缄:封闭;言:说话。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出处] 《明史 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拼音] jué kǒu bù tí
[释义] 绝口:始终不开口;提:举出。指闭口不说话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8回:“见了抚台,绝口不提一字,免得抚台心上生疑。”
[拼音] chōng kǒu ér chū
[释义] 不加思索;随口说出。多指说话失于检点。
[出处] 宋 苏轼《跋欧阳公书》:“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释义]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出处] 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拼音] kǒu bù yìng xīn
[释义] 应:符合。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官人,你昨夜恁般说,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
[拼音] dùn kǒu wú yán
[释义] 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03回:“骂得王庆顿口无言,插烛也似磕头求方便。”
[拼音] fó kǒu shé xīn
[释义]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出处] 明 梅鼎祚《玉合记 焚修》:“师父不要骂,动了嗔心,要变白蟒哩。好两个佛口蛇心。”
[拼音] xīn kǒu bù yī
[释义] 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我是这们个直性子,希罕就说希罕,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
[拼音]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释义]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处] 清 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拼音] jiāo kǒu chēng zàn
[释义] 交口:众口一辞。异口同声地称赞。
[出处] 《元史 王利传》:“利自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拼音] kǒu kuài xīn zhí
[释义] 有啥说啥;想啥说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语言明快。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云姑娘,你如今长大了,越发心直嘴快了。”
[拼音] kǒu huì ér shí bù zhì
[释义] 惠:给人以好处;至:到。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释义] 亦作“目瞪口呆”。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拼音] kǒu shàng rǔ xiù
[释义] 嘴里还有奶腥味。表示对年轻人的轻视。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高帝纪上》:“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
[拼音] kǒu bēi zài dào
[释义] 口碑:众口称颂就像文字刻在石碑上;载:充满。群众的称颂一路上都能听得到。形容到处受人称赞。
[出处] 明 张煌言《甲辰九月狱中感怀三首(其一)》:“口碑载道是还非,谁识蹉跎心事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