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è gǔ míng xīn
[释义] 刻:刻划;铭:在金属上刻写。刻在骨头上;铭刻在心灵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出处]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拼音] kè bù róng huǎn
[释义] 刻:片刻;容:容许;缓:延缓;耽搁。一刻也不容许延缓。形容形势十分紧迫。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胎前产后以及难产各症,不独刻不容缓,并且两命攸关。”
[拼音] wú shí wú kè
[释义] 时、刻:时间;时候。没有一时一刻。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却像掉了一件东西的,无时无刻不在心上。”
[拼音] kè gǔ chóu hèn
[释义] 永远记在心头的深仇大恨。
[出处] 古华《芙蓉镇》第一章:“三面红旗底下还允许她摆米豆腐摊子嘛,哪来的刻骨仇恨?”
[拼音] yī shí bàn kè
[释义] 指很短的时间。
[出处] 元 范居中《金殿喜重重 货郎儿》:“才离了一时半刻,恰便似三暑十霜。”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释义] 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拼音] jīng diāo xì kè
[释义] 精心细致地雕刻。也比喻对文艺创作的苦心琢磨和做事精细。
[出处] 《共青团员;要做八十年代的带头人》(1982年2月5日《中国青年报》社论):“要以平等交心的态度;点点滴滴、精雕细刻;因势利导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拼音] míng xīn kè gǔ
[释义] 铭、刻:在器物上刻出字迹。刻写在心上骨上。
[出处] 明 李开先《林冲宝剑记》:“恩同海岳,铭心刻骨难忘。”
[拼音] yī kè qiān jīn
[释义] 一刻:指极短的时间。比喻时间极其宝贵。
[出处] 宋 苏轼《春夜》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拼音] kè bó guǎ sī
[释义] (待人、说话)冷酷无情;不厚道。寡:少。
[出处] 冯至《朱自清先生》:“党同伐异,刻薄寡思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拼音] jiān suān kè bó
[释义] 说话带刺,待人冷酷。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6回:“舜英姐姐安心要尖酸刻薄,我也不来分辨,随他说去。”
[拼音] kè kǔ nài láo
[释义] 刻苦:很能吃苦;耐:禁得起、受得住。工作勤奋,经得住繁重的劳累。
[出处] 毛泽东《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并准备用高度的热情,勇气,细心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去克服这些困难。”
[拼音] měi shí měi kè
[释义] 每分钟,每一时刻
[出处] 毛泽东《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现在日本侵略者尚未实行投降,而且每时每刻都在杀中国人。”
[拼音] qǐng kè zhī jiān
[释义] 顷刻:片刻。指极其短暂的时间
[出处] 《旧五代史·周书·太祖记》:“纷纭而逼胁愈间,顷刻之间,安危莫保。”
[拼音] lòu xīn kè gǔ
[释义] 形容感念深切,难以忘怀。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6回:“妾等蒙陛下眷爱,镂心刻骨,没世难忘。今不幸遭此离乱,陛下欲舍妾身何往?”
[拼音] shí shí kè kè
[释义] 每时每刻或每一个时刻
[出处]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7回:“因此他两个日夜趋奉,时时刻刻赶着凑趣不迭,都想着要从山西发发财。”
[拼音] lì shí sān kè
[释义] 立刻、马上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1回:“有天听了朋友一句玩笑话,便立时三刻逼我母亲出去,一刻不能相容。”
[拼音] diāo chóng zhuàn kè
[释义] 虫书、刻符分别为秦书八体之一,西汉时蒙童所习。因以“雕虫篆刻”喻词章小技。
[出处] 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按,“虫”指虫书,“刻”指刻符,各为一种字体。
[拼音] kè huà rù wēi
[释义] 微:细小。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出处]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本来就是最好的话题,胡雪岩又有意刻画入微,所以把王有龄夫妇听得津津有味。”
[拼音] yī shí sān kè
[释义] 同“一时半刻”。
[出处] 清·李渔《凰求凤·夥媒》:“机缘凑,把愁肠暂丢,便难成,也一时三刻展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