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ù yí yú lì
[释义] 遗:保留;余力:剩余的力量。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秦不遗馀力矣,必且破赵军。”
[拼音] xīn yǒu yú jì
[释义] 指可怕的事情虽已过去;心里还感到害怕。悸:因为害怕而心跳。
[出处] 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拼音] sǐ yǒu yú gū
[释义] 辜:罪恶。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拼音] chuò chuò yǒu yú
[释义] 绰绰:宽裕的样子。形容人、物、财、能力等很宽裕;用不完。也作“绰绰有余”、“绰有宽裕”。
[出处] 清 郑观应《盛世危言 防边上》:“崇山峻岭所在俱有,诚使其险要,多筑土垒,则进攻退守,绰绰有余。”
[拼音] cán zhā yú niè
[释义] 残渣:剩余的渣滓;孽:妖孽;指坏人。残存的坏人和恶势力。比喻在消灭或淘汰过程中剩下来的坏人。
[出处] 《历史研究》1976年第3期:“由于不少奴隶主残渣余孽被集中于南阳,故而南阳之俗是‘夸奢、上气力、为商贾’,成为一个‘难制御’的地方。”
[拼音] liú yú dì
[释义] 不把话说死或不把事办绝,留下进退回旋的地步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卷:“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拼音] liú yǒu yú dì
[释义] 说话办事不走极端;留有回旋和变通的余地。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8章:“他们显然具有‘化大事为小事’的用心,为下一步‘打退堂鼓’留有余地。”
[拼音] xīn yú lì chù
[释义] 心里很想干;但力量够不上。
[出处] 宋 朱熹《金紫光禄大夫黄公墓志铭》:“邻家有李永者,尚气节,雅敬慕公,察公养亲之意有余而力不足,请助公以经纪,公亦信之不疑,竭赀付之一不问。”
[拼音] bù liú yú dì
[释义] 说话、办事走极端;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卷:“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拼音] fù fù yǒu yú
[释义] 形容东西量多,满足需要外,还有富余
[出处]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238回:“众位不必费心了,富富有余。”
[拼音] yóu rèn yǒu yú
[释义] 刃:刀口;刀锋;游刃:运转刀刃;余:余地。比喻经验丰富;做事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拼音] yú yīn rào liáng
[释义] 余音: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下乐声。仿佛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打转转。形容歌声、乐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拼音] yī lǎn wú yú
[释义] 览:看。余:剩余。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拼音] jié hòu yú shēng
[释义] 劫:灾难。经历灾难之后幸存下来的人。
[出处] 清 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归飞越鸟恋南枝,劫后余生叹数奇。”
[拼音] chuò yǒu yú yù
[释义] 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后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余。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拼音] chá yú fàn hòu
[释义] 品茶、吃饭之后的一段闲暇时间。多指傍晚一段时间。
[出处] 元 关汉卿《斗鹌鹑 女校尉》套曲:“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拼音] yú yǒng kě gǔ
[释义] 余勇:剩下来的勇力;贾:卖。还有剩余下来的勇力可以卖给人家。原形容勇士的豪迈气概;后也可指力未使尽。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二年》:“欲勇者贾余余勇。”杜预注:“贾,卖也。言已勇有余,欲卖之。”
[拼音] hǔ kǒu yú shēng
[释义] 从老虎嘴里逃出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保全了性命。
[出处] 唐 刘长卿《按复后归睦州赠苗侍御》诗:“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
[拼音] chá yú jiǔ hòu
[释义] 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
[出处] 鲁迅《花边文学 考场三丑》:“人们在茶余酒后作为谈资的,大概是这一种。”
[拼音] mù wú yú zǐ
[释义] 余子:其他的人。眼里没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出处] 清 梁启超《新民说》:“目无余子,而我躬亦不知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