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īng gōng zhī niǎo
[释义]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也作“伤弓之鸟。”
[出处] 《晋书 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拼音] jiǔ ér jiǔ zhī
[释义]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28回:“万一多嘴多舌,露出话来,人家一个年轻娃子,知他性情怎样的?久而久之,慢慢知晓便罢。”
[拼音] fù zhī yī xiào
[释义] 用一笑来回答。表示不值得理会。
[出处]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辨误三》:“以此知《义海》、《西清》寡陋,而妄为之说,可付之一笑。”
[拼音] chī zhī yǐ bí
[释义] 嗤:讥笑。用鼻子发出冷笑声;表示轻蔑;看不起。也作“以鼻嗤之”。
[出处] 清 颐琐《黄绣球》第七回:“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拼音] zhì zhī bù lǐ
[释义] 置:放。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
[出处] 清 顾炎武《华阴王氏宗祠记》:“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
[拼音] hèn zhī rù gǔ
[释义] 之:代词;指所恨对象。恨到骨头里去了。形容怀恨极深。
[出处] 晋 葛洪《自序》:“见侵者则恨之入骨,剧于血仇。”
[拼音] chéng rén zhī wēi
[释义] 乘:趁;危:危险;灾难。趁别人有困难时;去要挟、侵害对方。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拼音] pǐ fū zhī yǒng
[释义]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出处] 《国语 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拼音] rén zhī cháng qíng
[释义] 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出处] 南朝 粱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序:“文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弊。”
[拼音] hài qún zhī mǎ
[释义] 危害马群的坏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出处] 宋 刘安世《尽言集 应诏言集》:“恣其毁誉;如害群之马,岂宜轻议哉!”
[拼音] bù zhì zhī zhèng
[释义]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出处] 鲁迅《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拼音] lì zú zhī dì
[释义] 立足:站住脚。能够站得住脚的地方。比喻存身的处所。
[出处] 清 湘灵子《轩亭冤》:“你们这班狂妄之徒,还有立足之地么?”
[拼音] jìng ér yuǎn zhī
[释义] 敬:尊重;远:不接近;之:指对象。尊敬他又不接近他。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拼音] bù bài zhī dì
[释义] 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的境地。
[出处] 先秦 孙武《孙子 形篇》:“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
[拼音] bù máo zhī dì
[释义] 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出处] 《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拼音] qǔ ér dài zhī
[释义] 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利而代替他。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拼音] bù liǎo liǎo zhī
[释义] 了:完结;了结;不了:不结束;不过问。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它。指对没办完的或需解决的问题、事情不过问;拖延敷衍过去就算完事。
[出处] 宋 叶少蕴《避暑录语》上卷:“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是戏谈。”
[拼音] fù zhī dōng liú
[释义] 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象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出处] 唐 高适《封丘县》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拼音] quán yí zhī jì
[释义] 权:姑且、暂且。宜:适宜。计:计谋、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拼音] bù xiáng zhī zhào
[释义] 祥:吉利;兆:预兆;苗头。不吉利的预兆。古代人迷信;烧龟甲根据其裂痕的形状和数量占卜吉凶。也作“不祥之征”。
[出处] 后唐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风流阵》:“时议以为不祥之兆,后果有禄山兵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