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íng bù zì jīn
[释义] 禁:抑制。感情激动;无法抑制自己。
[出处] 南朝 梁 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拼音] zhí mí bù wù
[释义] 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处] 《梁书 武帝纪上》:“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众一临,刑兹罔赫,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拼音] yǒng chuí bù xiǔ
[释义] 朽:磨灭。指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永远不会磨灭。”
[出处] 《魏书 高祖纪下》:“虽不足纲范万度,永垂不朽,且可释滞目前,厘整时务。”
[拼音] fèn bù gù shēn
[释义] 奋:振作精神;鼓起干劲。指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拼音] wēi bù zú dào
[释义] 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谈。
[出处] 清 阎尔梅《白耷山人文集》:“又好读古人书,遇古人有气谊、事功、文章者,辄慨然欣慕,其卑不足值者,心鄙夷之。”
[拼音] zhuì zhuì bù ān
[释义] 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出处] 《诗经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拼音] huá ér bù shí
[释义] 华;同“花”;开花;实:结果实。光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里空虚;有名无实。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拼音] yán bù yóu zhōng
[释义]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实意;指心口不一。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拼音] láo bù kě pò
[释义] 牢:坚固。非常坚固;不可摧毁。
[出处] 唐 韩愈《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拼音] yī yī bù shě
[释义] 依依:恋慕的样子;舍:放开。形容对人或地方十分留恋;不忍离去。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次早,老婆婆起身,又留吃了早饭,临去时依依不舍,在破箱子内取出一件不曾开折的罗衫出来相赠。”
[拼音] bù qī ér yù
[释义] 期:约定时日;遇:相逢;会面。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也作“不期而会”。
[出处] 南朝 梁 简文帝《湘宫李智倩法师墓志铭》:“不期而遇,襄水之阳。”
[拼音] chū qí bù yì
[释义] 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意料到。原指作战时;在对方料想不到或没有准备时;进行突然袭击。现泛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出处] 孙武《孙子 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拼音] bù dé yào lǐng
[释义] 要领:要点。抓不住事物的要点和关键。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骞传》:“骞不得要领。”
[拼音] bù fá qí rén
[释义] 乏:缺乏;其人:那样的人。不缺少那样的人。
[出处] 清 吕留良《与陈执斋书》:“然则如今之篯侯,远近不乏其人。”
[拼音] bù jiǎ sī suǒ
[释义] 假:借助;依靠;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思索:思考探究。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也指不认真地随便乱说。
[出处] 宋 黄榦《黄勉斋文籍 复黄会卿》:“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拼音] bù gān hòu rén
[释义] 甘:甘心;情愿。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而广不甘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拼音] bù zhī suǒ yún
[释义] 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感情激动;语无伦次。也指说话颠三倒四。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拼音] bù zhì kě fǒu
[释义]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出处] 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拼音] gōng bù yìng qiú
[释义] 供应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供:供应。
[出处] 《茅盾选集 长春南关行》:“现在接受了南方六个单位的订货单,每天生产一至二吨,供不应求。”
[拼音] bù píng zé míng
[释义]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
[出处] 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