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ā hào shī lìng
[释义] 发、施:发布;下达;号:号令、命令。发布命令;下达指示;进行指挥。
[出处] 《尚书 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
[拼音] tí jī háo hán
[释义] 因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拼音] kuáng fēng nù háo
[释义] 怒:愤怒;发怒;号:号叫。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出处]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拼音] háo táo tòng kū
[释义] 号啕:大哭声。放声大哭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却说那和尚把袈裟骗到手,拿在后房灯下,对袈裟号啕痛哭。”
[拼音] hào lìng rú shān
[释义] 指军令严肃,不容更改
[出处] 《宋史 岳飞传》:“岳节使号令如山,若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
[拼音] háo táo dà kū
[释义] 号啕:大哭声。放声大哭。
[出处] 《周易 同人》:“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拼音] láng háo guǐ kū
[释义] 形容哭声凄惨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况且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也不敢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哭的!”
[拼音] shén háo guǐ kū
[释义] 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出处]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雾惨云昏,白日为幽。”
[拼音] háo tiān kū dì
[释义] 哭天抢地。形容十分悲伤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只见林冲的娘子,号天哭地叫将来,女使锦儿抱着一包衣服,一路寻到酒店里。”
[拼音] xiān hào hòu xiào
[释义] ①《易·同人》:“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后以“先号后笑”指命运先凶后吉。②指文章或著作结尾比开头精彩。
[出处] 《易·同人》:“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拼音] fēng háo yǔ qì
[释义] 风声像是怒号,雨声像是哭泣。渲染悲壮的气氛
[出处]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
[拼音] xiān hào hòu qìng
[释义] 谓初凶后吉。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鲍永等传赞》:“鲍永沉吟,晚乃归正,志达义全,先号后庆。”
[拼音] tiān zì dì yī hào
[释义] 天:天字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的第一个字。指第一或第一类中的第一号。比喻最高的、最大的或最强的。
[出处] 南朝 梁 周兴嗣《千字文》:“天地玄黄”
[拼音] duì hào rù zuò
[释义] 比喻有些人沉不住气,对于未点名的批评自己跳出来认账或把人或物放到应该放的位置上去
[出处] 张恨水《夜深沉》第八回:“第三件事是去买两天对号入座的戏票子。”
[拼音] bēn zǒu hū háo
[释义] 奔走:奔跑。呼号:叫喊。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
[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17回:“一时奔走呼号,哭声遍野,扶老携幼,弃业抛家,都往内地乱窜。”
[拼音] guǐ kū shén hào
[释义] ①形容哭叫悲惨凄厉。②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出处] 元·杨暹《西游记》第三本第九出:“则听得鬼哭神号,休猜做三唱《阳关》出霸桥。”
[拼音] guǐ kū láng háo
[释义] 号:大声哭喊。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又神差鬼使,叫他里面嚷打做鬼哭狼号,外面拥集万把人汹汹的大势。”
[拼音] shén hào guǐ qì
[释义] 见“神号鬼哭”。
[出处] 陈毅《满江红·黄金海岸》词:“尽是黄金,这海岸,摩天壁立。任掠夺,大洋风雨,神号鬼泣。”
[拼音] guǐ qì shén hào
[释义] 同“鬼哭神号”。
[出处] 清·感惺《游侠传·侠圆》:“一丛白草杂黄沙,鬼泣神嚎心乱麻。”
[拼音] hū tiān hào dì
[释义] 亦作“呼天叫地”。哭叫天地。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
[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嘉定宝玺》:“我祖我父,一心王宝……不死于虏,则死于盗贼;若子若孙,呼天号地,此恨难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