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èi jǐng lí xiāng
[释义] 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家宅。离开乡里。常指被迫远离家乡;到外地谋生。
[出处] 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背井离乡,卧雪眠霜。”
[拼音] lí xiāng bèi jǐng
[释义] 乡、井:家乡;背:离开。离开家乡;到外地去。
[出处] 元 关汉卿《金线池》:“我依旧安业着家,他依旧离乡背井。”
[拼音] liú luò tā xiāng
[释义] 他乡:不是自己的故乡;外地。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地。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舍父逃走,流落他乡,撞东磕西,苦哉,阿弥陀佛。”
[拼音] qióng xiāng pì rǎng
[释义] 指荒远偏僻的地方。
[出处] 宋 曾巩《叙盗》:“穷乡僻壤、大川长谷之间,自中家以上,日暮持钱,无告籴之所。”
[拼音] yú mǐ zhī xiāng
[释义] 指河流湖泊交错;土地肥沃;盛产鱼米的富庶地方。也作“鱼米之地”。
[出处] 唐 王睃《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谄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
[拼音] yì jǐn huán xiāng
[释义] 衣:穿;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表示向亲邻炫耀自己的富贵。
[出处] 《南史 刘之遴传》:“武帝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会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
[拼音] yú ròu xiāng lǐ
[释义] 鱼肉:比喻受宰割;乡里:地方上的老百姓。把地方上的老百姓当作鱼、肉一样任意宰割。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仲长统传》:“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拼音] bèi xiāng lí jǐng
[释义] 指远离家乡,流落他方。
[出处] 见“背井离乡”。
[拼音] tā xiāng yì xiàn
[释义] 指远离家乡的外地。
[出处] 《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拼音] gào lǎo huán xiāng
[释义] 年老辞职,回到家乡。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西京洛阳县有一官人,姓刘名弘敬,字元普,曾任过青州刺史,六十岁上告老还乡。”
[拼音] běn xiāng běn tǔ
[释义] 土:乡土。本地或家乡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就是本乡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还使得,要是做官的,谁保的住总在一处?”
[拼音] tā xiāng yù gù zhī
[释义] 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果然有志竟成,上月被他打死一个,今日又去打虎,谁知恰好遇见贤侄。邂逅相逢,真是‘万里他乡遇故知’可谓三生有幸!”
[拼音] rù xiāng suí sú
[释义]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习俗。常用以形容随遇而安。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大宁道宽禅师》:“虽然如是,‘且道入乡随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语,此土唐言。’”
[拼音] suí xiāng rù xiāng
[释义] 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山木》:“入其俗,从其令。”
[拼音] kè sǐ tā xiāng
[释义] 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出处]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客死他乡有谁祭奠。”
[拼音] lí xiāng bèi tǔ
[释义] 见“离乡别土”。
[出处] 元·张浩养《一枝花·咏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得也离乡背土。”
[拼音] pāo xiāng lí jǐng
[释义] 离开家乡故土。
[出处] 靳以《去路》:“我这么大年纪,我可不愿意抛乡离井地走那么远。”
[拼音] lí xiāng bié tǔ
[释义] 同“离乡背井”。
[出处] 唐·元稹《花栽》诗:“买得山花一两栽,离乡别土易摧颓。”
[拼音] huán xiāng zhòu jǐn
[释义] 同衣锦昼行,指富贵时穿锦衣回归故乡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项籍传》:“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拼音] tā xiāng gù zhī
[释义] 故知:老朋友,熟人。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出处] 明 天然智叟《石头点 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他乡故知,分外亲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