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iān rú pán shí
[释义] 坚:牢固;磐石:大石头。牢固得像大石头一样。形容非常坚固;不可动摇。
[出处] 《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作》:“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拼音] mén kě luó què
[释义] 罗雀:设网捕雀。大门前面可设置网捕雀。形容门庭冷落;来的客人很少。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拼音] bù luò kē jiù
[释义] 窠臼:旧框框;老套子;现成格式。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也作“不落俗套”。
[出处] 明 胡应麟《诗薮》:“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拼音] bù máo zhī dì
[释义] 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出处] 《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拼音] miào qù héng shēng
[释义] 横生:层现迭出。美妙动人的意趣;时时迸发;处处充溢。形容人的谈吐、诗文等充满了意趣。
[出处] 秦牧《艺海拾贝 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好些平常的事物,在卓越的作者笔下妙趣横生,他们借助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运用譬喻。”
[拼音] bù piān bù yǐ
[释义] 偏、倚:不正;歪。原指儒家的中庸之道。现指不偏袒任何一方。
[出处] 宋 朱熹《中庸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拼音] bù píng zé míng
[释义]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
[出处] 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拼音] sǐ bù míng mù
[释义]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将要死之时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来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实现;死不甘心。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拼音] dǐng lǐ mó bài
[释义] 顶礼:头、手、足五体俯伏在菩萨足下叩拜;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原是佛教最高的敬礼方式;表示恭敬和畏服。后来形容对人崇拜恭敬到了极点。
[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20回:“这句话传扬开去,一时哄动了吉州百姓,扶老携幼,都来顶礼膜拜。”
[拼音] shuǐ xiè bù tōng
[释义] 泄:泄漏。原意为水都流不出去。形容拥挤和包围得非常严密。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德山门下,水泄不通,佛事门中,风行草偃。”
[拼音] shì dé qí fǎn
[释义] 恰恰得到相反的结果。形容结果正好与希望相反。
[出处] 清 魏源《筹海篇 议守上》:“今议防堵者,莫不曰:‘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不知此适得其反也。”
[拼音] máng wú tóu xù
[释义] 茫:形容水或其它事物很多;没有边际;头绪:复杂纷乱的事情中的条理。形容一点头绪也没有;或事情摸不到边;不知从何而起。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8回:“这几天抚台正为这事茫无头绪,得了这个信,便传两司来商议。”
[拼音] míng biàn shì fēi
[释义] 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出处] 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某窃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负抱愧耻,何可胜言。”
[拼音] bù shī shí jī
[释义] 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
[出处] 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这时离国共分裂还有两个月,如果……努力去做,还不失时机。”
[拼音] shí gǔ bù huà
[释义] 学了古代的知识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现代情况理解运用古代的文化知识。
[出处] 清 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拼音] bù sù zhī kè
[释义] 速:邀请。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出处] 《周易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孔颖达疏:“速,召也。不须召唤之客有三人自来。”
[拼音] bù tòng bù yǎng
[释义] 比喻评论、批评等不能触及实质;没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
[出处] 明 吴炳《情邮记 反噬》:“这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
[拼音] dài jià ér gū
[释义] 等到好价钱再出售(沽:卖)。比喻做事等待某种条件;或怀才等待赏识者重用。
[出处] 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 金宝》:“待时而动曰待价而沽。”
[拼音] dé yì yáng yáng
[释义] 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拼音] ruò yǒu suǒ shī
[释义] 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形容神情怅惘;心神不定的样子。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南朝 梁 刘孝标注:“怅然若有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