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中共收录了27976个成语:
  • 根深蒂固

    [拼音] gēn shēn dì gù
    [释义] 蒂:瓜、果和茎、枝相连的部分;固:牢固。比喻基础牢固;不易动摇。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 有口皆碑

    [拼音] yǒu kǒu jiē bēi
    [释义] 碑:记功的石碑;皆:都是。所有人的嘴都是记载功德的碑石。形容为人们普遍称颂。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宝峰文禅师法嗣 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 一针见血

    [拼音] yī zhēn jiàn xiě
    [释义] 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一针即瘥。”
  • 聚精会神

    [拼音] jù jīng huì shén
    [释义] 集中全部精神。原有集思广益的意思;现常用以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
    [出处] 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有的放矢

    [拼音] yǒu dì fàng shǐ
    [释义] 的:靶子;矢:箭。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有针对性;目标明确。
    [出处] 宋 叶适《水心别集》:“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扶弓注矢以从之。”
  • 一五一十

    [拼音] yī wǔ yī shí
    [释义] 五个;十个地计数。指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毫无遗漏。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5回:“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 一窍不通

    [拼音] yī qiào bù tōng
    [释义]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 贻害无穷

    [拼音] yí hài wú qióng
    [释义] 贻:遗留。留下无穷无尽的祸患。形容后果极坏;影响严重。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三》:“《参同契》炉鼎铅汞,皆是寓言,非言烧烁。方士转向附会遂贻害无穷。”
  • 饮鸩止渴

    [拼音] yǐn zhèn zhǐ kě
    [释义] 鸩: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的后果。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霍諝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 甘拜下风

    [拼音] gān bài xià fēng
    [释义] 甘心情愿拜倒在下方。自认不如对方;表示真心佩服。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如此议论,才见读书人自有卓见,真是家学渊源,妹子甘拜下风。”
  • 目不识丁

    [拼音] mù bù shí dīng
    [释义]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 《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 一丘之貉

    [拼音] yī qiū zhī hé
    [释义] 丘:土山。貉:一种像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类;没有什么差别。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 忘乎所以

    [拼音] wàng hū suǒ yǐ
    [释义] 形容由于激动而忘了应有的态度;作出不适宜的举动。乎:古汉语虚词;无词汇意义;所以:指原来应有的态度或行为。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夫人倾身陪奉,忘其所以。”
  • 一丝不苟

    [拼音] yī sī bù gǒu
    [释义] 苟:苟且。丝毫也不马虎。形容办事极为认真。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 名不虚传

    [拼音] míng bù xū chuán
    [释义] 虚:不真实。传出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传。’”
  • 不堪设想

    [拼音] bù kān shè xiǎng
    [释义] 不堪:不能;设想:对未来情况的想象、推测。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出处] 清 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内地膏脂,年年如些剥丧,岂堪设想!”
  • 语无伦次

    [拼音] yǔ wú lún cì
    [释义] 伦次:次序;条理。话讲得颠三倒四;毫无条理。
    [出处]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第七卷引《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论次,而意若贯珠。”
  • 不堪一击

    [拼音] bù kān yī jī
    [释义] 不堪:经不起。经不起一打。形容十分脆弱。有时也指文章的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出处] 王安忆《命运交响曲》:“我太响,心里却在大声地嚷:你的想法太不堪一击了!”
  • 异口同声

    [拼音] yì kǒu tóng shēng
    [释义] 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 墨守成规

    [拼音] mò shǒu chéng guī
    [释义]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出处] 清 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