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huǐ mó gōng fū
[释义] 比喻周密细致的工夫或耐心地做工作。
[出处] 清 陈确《柬同志二首》:“学者且耐心于人伦事物,用些水磨工夫,他日经世之学,端不越此,又何性命之可言乎?”
[拼音] sān zú dǐng lì
[释义] 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圆形;三足;两耳。像三条腿的鼎那样立着。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拼音] shān gāo shuǐ cháng
[释义] 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出处] 唐 刘禹锡《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拼音] shàng qíng xià dá
[释义] 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出处] 《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拼音] shēn xīng jiāo cuì
[释义] 身体和精神都过度疲劳。
[出处] 石三友《金陵野史 谭鑫培的“绝唱”》:“因为身心交瘁的谭鑫培自此便一病不起,匝月之间,与世长辞。”
[拼音] shà xuè wéi méng
[释义] 古代参加盟会者;在嘴边涂上牲口的血;表示诚意。
[出处] 唐 苏安恒《请则天皇后复位于皇子》:“歃血为盟,指河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
[拼音] shì qióng lì jié
[释义] 大势已去,力量用尽。指惨败后的困难处境。
[出处] 金·王若虚《复之纯交说》:“凶乘祸鸠,势穷力竭,而投诸囚,以伏于幽。”
[拼音] sǎo dì chū mén
[释义] 原指把一切杂物都扫出门去;室内干干净净;不留任何东西。后比喻全部家产都被处理;连人也被赶出家门。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还有几次利息还过的。要是清白扫地出门,总得两千两。”
[拼音] sān rén chéng hǔ
[释义] 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拼音] shǒu xià liú qíng
[释义] 下手处理事情时;留些情面;不把事做绝。
[出处] 《庚子风云》:“在这几个当口,赵三多明明可以乘虚而入,将王成德击倒,他却一再手下留情,都把王成德让过了。”
[拼音] shì rú cǎo jiè
[释义] 草芥:不知名的小草。看成像小草一样轻贱。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拼音] shí zì jiē tóu
[释义] 指纵横交叉;繁华热闹的街道。也指人世间;现实社会。
[出处] 元 无名氏《村乐堂》:“则这金钗儿是二人口内的招伏状,更压着那十字街头犯由榜,这公事不虚诳。”
[拼音] shēng sè quǎn mǎ
[释义]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出处] 宋 苏辙《龙川别志》上卷:“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拼音] shǔ qiè gǒu tōu
[释义] 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鼠窃狗偷之徒,何足虑哉。”
[拼音] shàn shàn wù è
[释义] 称赞善事,憎恶坏事。形容人区别善恶,爱憎分明。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强国》:“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
[拼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释义] 指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 、智、信。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拼音] shēng wēi dà zhèn
[释义] 声势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
[拼音] shǔ qiè gǒu dào
[释义] 窃:偷。像老鼠小量窃取;像狗钻洞偷盗。指小偷小摸。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拼音] shēn xīn jiāo bìng
[释义] 交:同时;病:疲惫;困乏。身体和精神都疲惫。
[出处] 鲁迅《而已集》:“至于我呢,前年已经四十五岁了,而且早已身心交病,似乎无须这么宝贵生命,思患豫防。”
[拼音] shēng bù féng shí
[释义] 生下来没有遇到好时候。旧时指命运不好。
[出处] 《诗经 大雅 桑柔》:“我生不逢辰,逢天僤怒。”